经过对“篮球的起源与发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认真探究,我不仅感到学习有所提高、玩的更加开心,而且感到过的很充实,很有意义,也成长了许多。因为研究性学习为我们学生提供了更接近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也提高了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研究性学习,就是关于我们身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调查,了解这一现象的始末,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我所在小组研究的这个课题“篮球的起源与发展”,是我在平时看到、听到、做到的事情。对于我们组来说,要想了解篮球的起源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就要进行一系列的文献资料的查询、整理和分析。为了搜集到全面、翔实的资料,我们分工进行。有的进行报刊查询,有的负责书籍查询,有的负责网络查询,有的负责采访篮球专业人士和大学体育教授。我所分工的是报刊查询。我主要查询了体育专业报刊、篮球杂志、综合报刊体育版,对其中关于篮球起源和发展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提取,作成了剪报,并分类存放,最后我以档案册的形式完成了分工任务,并写出了调查报告。然后在和同组其他同学的资料进行合并,同时进行热烈的讨论、交流,整合大家的观点和想法,最终我们就“篮球的资源与发展”课题成果达成了一致意见。因为这是一项有组织有纪律的活动,所以免不了要有研究计划、安排和各个人员得分工,这样更使这项活动有意义。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次研究性学习,不但让我系统了解了篮球方面的知识,尤其是篮球的发展历史,更让我学会了资料查询和整理的规范和方法,学会了对资料进行独立分析和思考,培养了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这是在课堂中不容易获得的学习体会。
从我个人方面认为,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是很正确的。在过去,只要一放假,大大小小的补课班接踵而至,使我们的假期过的枯燥无味,只是一味地学习,或是玩的毫无意义,一开学便感觉在假期中有所遗憾。然而这次学校开展这项活动,使我们增长了知识与见识,提高了个人能力,同时我们组的同学之间也在合作探究中加深了友谊!
学校这样做不仅给我们一次锻炼的机会,而且也让我们展现了自己的能力。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为自己的小组出一分力。
如果今后还有这种机会,我一定会更认真地去参加,去思考,去收获。
相关范文:
篮球的起源与发展
篮球是风靡21世纪的体育运动之一,走到大街小巷,处处可见打篮球的运动健儿。这项运动是谁创造的呢?
据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个体育教练,天天为孩子们上体育课。后来,他就发明了一个有意思的游戏,他将一个圆圈形的空心筐固定在一个木板上,然后让孩子们在不远的地方拿皮球丢进里头,谁丢的多就谁赢。就这样,这个游戏慢慢成为了运动,发展为篮球。但据史料记载,篮球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训练学校体育老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创造的。当时,青年会领导为青年缺乏体育锻炼所忧虑。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受小孩向竹筐扔东西游戏启发,并借鉴其它球类项目的特点、难点,于1891年12月25日发明了篮球。他把竹筐悬挂在栏杆上,筐距地面3.05米,用足球为比赛用球。将球扔进对方筐得1分,以投中球数来决定胜负。这便是篮球的开始。
篮球直到1936年柏林奥运会才开始比赛。篮框也从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的创造使得美国国家篮球联盟(NBA)成为篮球史上所有最伟大球员的大家庭。从NBA第一位巨星乔治.米坎到波士顿塞尔提克王朝,再到80年代的麦克.乔丹,NBA职业篮球赛不仅成为一项国际表演赛,更是本世纪最为热门的观赏运动之一。联盟的诞生,使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怎么也想不到,他的一个简简单单的构想,竟然会风靡全球,培养出无数超级运动员。后来,雪球队老板丹尼.拜尔松首先引进了控球时间的限制,主要在于让场上球员必须兢兢业业打球,而不让他们拖拖拉拉地将比赛混完。此举不但能改变一些无聊战术,还能让比赛得分大幅增加。拜尔松假设一个球队在一场比赛中必须出手60次。因此,在一场48分钟(2880秒)的比赛中,两队必须出手120次,每次控球时间不得超过24秒。这项建议立即被采纳。此后,场上进攻方若不能在24秒内出手投篮,则防守方重获控球权,这就是现代篮球的开始。
篮球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真是好处多多!
其他相关:
http://sports.qq.com/a/20061114/000083.htm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1891年12月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由该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当年的篮球规则只有13条,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他未曾料到,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市面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 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运动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随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里也有了此项活动。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而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有了较大提高 。
要多少字,使知识性强的还是文学性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