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历史必修岳麓版电子版教材!忘记把历史书带回来了,急需!非常感谢

必修2
2024-12-26 12:42:3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高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回答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

  知识要点归纳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

  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

  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5)明代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会矛盾,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说明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书》、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例5)

  2.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中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耧锄;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例7)

  5.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政全书》

  2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课程标准: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知识要点归纳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夏:铸造比较讲究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

  西周:已有铁器

  战国:铁农具推广

  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

  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开始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丝织品工艺精巧,如“妆花缎”,后又增加了新品种金宝地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4.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知识要点归纳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二、秦汉商业初步发展

  A、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B、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长安、洛阳、邯郸等,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三、隋唐商业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原因: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运河开通

  表现: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四、宋元商业繁荣

  1.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开封和临安是当时著名的城市。

  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④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⑤海外贸易发达

  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②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③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4.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开辟了海运,

  五、明清商业缓慢发展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富室之全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有“遍地徽商”说;乾隆年间,晋商开始兴办票号。

  第4课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知识要点归纳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

  (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重农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海禁”的表现

  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海外贸易陷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课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课程标准: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依次产生。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

  知识要点归纳:

  一、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1.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2.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3.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1.背景:面临内忧外患

  2.重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时期:19世纪60-90年代

  4.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5.代表人物:中央:奕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活动: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③筹划海防④创办新式学堂

  7.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

  8.积极作用: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②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2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

  ①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知识要点归纳: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

  年代
  1.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的诱导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春天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

  (1912-1919)
  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2.“实业救国”的影响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4.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曲折

  发展
  较快发展
  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1.全国的基本统一

  2.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沉重打击
  抗战

  爆发后
  1.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企业为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
  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萎缩
  抗战

  胜利后
  1.蒋介石出卖国家主权△

  2.美国商品的排挤

  3.官僚资本的排挤

  4.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 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让美国攫取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基础知识:

  1、 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的原因有: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 “一五计划”的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同时并举。

  4、 “一五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 “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6、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7、 三大改造的意义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 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9、 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1、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12、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13、1967、1968年国民经济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14、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5、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第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要求: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

  (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

  新中国建立后政治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党政企不分

  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

  (3)对外开放的基础是:自力更生;原则是:平等互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见教科书45页

  基础知识: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 为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结果是: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次讨论的性质是:思想解放运动。意义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有: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决定实施改革开放。其中最能体现会议转折性的决策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5改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3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标要求: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联产到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改革购销体制,允许进入市场、自由买卖。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措施):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基础知识: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3、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到1987年,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4、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5、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

  6、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7、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9、1992年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步伐,由放权让利、两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等政策性调整阶段,转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

  10、国企改革中,国家在大中型企业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联合、改组等多种形式。

  第4课 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标要求: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