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落脚在公屋一个草根家庭的一对小兄妹身上,用简单的生活片段,真挚的亲情去带出一个一个爱的故事:哥哥爱妹妹,小鱼与我,我喜欢我的印度朋友,我的爸爸很伟大,小小街上足球队,讲大话甩大牙,妈妈我怕黑更怕鬼,我希望身体健康。……
我把小时候弄丢了
忘记了最早是在谁的blog上知道了桑格格出书了,昨天晚饭后去“光合作用”书店转悠的时候找到了它,10点多人还不少,没找到座位,就倚着书架翻了若干页,嗤嗤地笑了半个小时后,买单,收走。 第一次听说桑格格是在发现王晓峰的不许联想后不久,貌似他还是在blogcn的时候,链接的名字是“女童话”。我觉得每一个北方人听到格格都会想到爱新觉罗家族,我也愣头愣脑地认为这“小”姑娘是北方人,确切地说是言辞中夹杂着四川话的东北人;后来断断续续地看了她的blog,便归类到“七零年代装可爱”一族里了。再一次让我眼前一亮是在某个机场,大概是广州或者深圳或者上海,机场阅读刊物里有本“城市中国”,介绍各个年代流行标语的那一期,编辑版权页上赫然入目地列着“桑格格”。然后就是前不久在“不许联想”上看到推介她的书《小时候》。
七零尾巴出生的人总有些混合的气质,既有八零的生活,但也脱不了七零的痕迹;掰指头算算,七零尾巴这一代大部分都在为房子为事业打拼着,处于稳定的“前夜”,这些看起来有些片片断断的半传记文字可能合了忙碌生活下“浅阅读”习惯,无论翻到哪一页都不会看得摸不到头脑。翻看了些书评,大都是“可爱”、“好玩”之类的关键字,很有同感,可笑过之后又有些酸涩——原来这些看起来似曾相识却又很遥远的“小时候”被我们给丢了,眼睛里除了生活工作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单纯、青涩甚至是那些无名的小忧伤。
曾经有个叫郁秀的女孩写过一本《花季雨季》,写的是深圳特区的高中生生活,但当时甚至是大学生都人手一本趴在阶梯教室里傻笑,桑格格的《小时候》,不知道会让多少人趴在办公室的小格子里、在飞机舱里傻笑了。
dsdf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