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四,中山西部地区的民众有宰三牲,吃粽子的传统习俗,近年还有用鸡鸭拜祭先人的祭祀活动。
据《香山县志》记载:“七月十四日,浮屠盂兰盘会,剪纸衣祀先人,各乡盛设黍粽……。”在历史上,七月十四,俗称“盂兰盆节”、“鬼节”、“中元节”等。这种习俗为汉族传统节日流行全国。但古时却是在七月十五日,故又称是中元节。盂兰节主要是宗教节日。历史上有两种提法:
1、《道经》:“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而佛家却另有说法:相传释迦牟尼佛祖的弟子目连,在梦中见其母亲死后,坠入地狱之中,被饿鬼吞食受苦,倒悬于梁上,惨遭烈火煎熬。目连惊醒后便求佛祖超度其母。佛祖对目连说:在七月十五日,设百味果食,供养十方僧众,便可使其母解脱苦痛。由此,佛教徒据此传说兴起了盂兰盆会,到了每年七月十五日,便设果品素食,款待四方僧众。以后逐渐演变成为民间的祭祖日,以追悼祖先亡灵,城乡民众在村口、家门前焚香并烧衣纸,摆供果品于街上意为超度亡魂野鬼,以求家宅平安和乐善好施之德。
2、宋代未年,元兵入侵,为避战乱和元兵,各寺庙遂提前一日,在七月十四祭祀,超度亡魂。至此以后,改变为七月十四日过盂兰盆节,成为习俗。古时,到中元节的前一天(即七月十四日),家家都备有较为丰富的佳肴、果品开始祭祖了,在宰杀牲畜家禽上,与七夕(七月七)相反,多不杀鸡而杀鸭,祭拜祖先后,均往三元庙参竭打醮,在中山的大涌、沙溪一带则在七月十四裹粽、炊糕、包叶仔(茶果)等,拜祭祖先。而城乡的庙宇,也在当天开始建醮设坛,僧道云集打醮,以替人们超度亡魂。中山人俗称为“做十四”。祭祖祀神活动在白天的中午举行,傍晚后,则全家团聚食饭,或邀请亲朋戚友共聚饮宴。至晚上,则家家户户在门前路口烧衣纸、抛供果食品等。而当铺则还抛铜钱以抚冤魂野鬼,消灾和济救无主幽魂等。过去烧衣纸,多为“元宝”、“金银”、“纸船”、“衣帽鞋袜”等;近年来,一些别出心裁之生意人和迷信之人,将剪纸衣、扎纸人等形式改变为用竹纸扎成“汽车”、“轮船”、“皮箱”、“电视机”、“录音机”、“别墅”、“的士”、“摩托车”等现代的日常生活物品,美名曰献给那些孤魂野鬼,真可谓劳神伤财,更甚者,还有人扎成“飞机”、“大炮”等武器,说是献祭给“土地公”,用以征服一切厉鬼冤魂和灾神,真是无奇不有。
烧衣习俗流传已久
踏入农历七月,由初一起,不少家庭开始选购纸紥祭品,在家中迭起一束束七色彩纸。传说七色彩纸是烧给孤魂野鬼穿著的衣服,是烧街衣的必备纸品。纸紥店的李姑娘说,盂兰节除祭祀无主孤魂外,亦须祭祖先,一般祭祀日子为盂兰节前后,择定良辰吉日,就可烧衣拜祭。祭祀分两部分,日间拜祖先,夜间烧街衣祭路鬼。
烧衣习俗流传已久,烧街衣除备金银、衣纸、冥镪外,还要配备糖果、饼乾、白饭、素菜、生果、酒水等祭品,亦有人撒零钱拜祭,让孤魂野鬼“有得吃,有得著,还有钱用”,不会在阳间“搞搞震”,可保家宅平安。
是指生活习惯还是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