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信其实是谈不上。利益使然。
在埃及方面来说,作为当时的“阿拉伯盟主”。它原来的政策是要消灭以色列。可经过五次中东战争,却是连战连败。非但没“消灭”以色列,倒把自己的西奈半岛搭进去了。看看既定策略无异痴人说梦,实在是没有希望实现。心死了。想想倒不如与以色列和平相处。通过谈判要回西奈半岛。这样对国人有个交代。至于巴勒斯坦兄弟么就管不了啦。。。
在以色列方面,本来就不想与周围阿拉伯邻国打。因为它也知道不可能把这些阿拉伯国家都彻底打败。看到埃及有这转变当然是求之不得,积极响应。就这样双方最终在美国签署了戴维营和平协议。两国结束长达30年的战争状态,正式建交。随即以色列归还了西奈半岛。
所以可以看出,只要双方能面对现实,采取务实态度。各自做出一些让步。也要考虑对方可以接受的底线。任何仇敌也是可能达成和平的。埃及与以色列是这样。后来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也是这样,阿拉法特放弃武装抵抗后与以色列和谈也取得了可喜成果。要不是蛤蟆丝捣乱,本来和平进程也相当顺利。以色列已经向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分批移交了大约2500平方千米领土。其中就包括加沙地带。
第四次中东战争后,有美国的大力斡旋
对以色列政府的抗议活动在战后4个月展开。抗议由Moti Ashkenazi所领导,他是“布达佩斯堡垒”的指挥官—也就是那个唯一死守到最后未被埃及军攻克的巴列夫防线上最北边的堡垒(Rabinovich, 499),愤怒的群众非常不满以色列政府在战争中的表现(尤其是针对莫夏·戴扬)。以色列最高法院为此展开了调查,调查为何战争爆发前未能及时备战,和战争开头几天内的挫败。
特别委员会在1974年4月2日发布了初步的调查报告,六个人必须为战争前期的挫败负责:
·以色列国防军的参谋长大卫·埃拉扎尔(David Elazar)被提议免职,委员会认定他必须承担“对战争前的准备工作和战争情势发展的责任”。
·情报机关首长Eli Zeira和他的副手Aryeh Shalev被提议免职。
·Amam军事情报部的埃及情报工作小组负责人Bandman中校、和南方地区情报首长Gedelia中校,被提议调离情报机关。
·南方战线的指挥官史密尔·葛农(Shmuel Gonen),被提议除役现役(Rabinovich, 502)。他被迫在报告发布后的1975年1月30日离开军队。报告中指责他“他无法达成他应履行的职务,并应对我军在战役中的危险处境负责”。
与公众的不满不同的是,这份报告“因为受到压力,报告调查的是主要是执行者的责任,而不是政府高层的责任,然而那已经超出他们能力所及”。然而梅厄总理和莫夏·戴扬显然必须负起责任,公众要求他们辞职(尤其是戴扬)的声浪越来越大(Rabinovich, 502)。
最后,在1974年4月11日,梅厄总理辞职了。她的内阁也一起总辞职,包括已经请辞两次而被梅厄挽留的戴扬在内。原本担任埃拉扎尔的顾问的伊扎克·拉宾,在6月继位成了新政府的总理。
戴维营合约
拉宾的执于发生两件丑闻而被迫于1977年下台。右翼的以色列联合党赢得了选举,由梅纳赫姆·贝京(Menachem Begin)出任总理,这是以色列建国以来,首次由非以色列工党所组成的政府。
原本希望藉由战争夺回西奈半岛的萨达特,现在则对和平的进展缓慢而感到泄气;在1977年11月,他做出了史无前例的举动——前往以色列访问,成为了第一个访问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这同时也等于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
萨达特的访问加速了和平运动的进展,美国总统吉米·卡特邀请萨达特和贝京前往戴维营(Camp David,美国总统的行宫)与会,会议从1978年9月5日—17日,最后谈判成功,以色列与埃及在1979年签署了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Israel-Egypt Peace Treaty)。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出所有军队和殖民者,以交换与埃及的正常关系与长久的和平。
许多阿拉伯国家对此非常不满,埃及被从阿拉伯国家联盟里驱逐。事实上直到那时为止,埃及还一直被当成“阿拉伯国家里的领导者”。
埃及可以无耻背叛阿拉伯民族 以色列自然乐于接纳叛徒 美国自然会促成背叛
两个对立的政权(阿拉伯人VS尤太人)不会得到真正的和平的,现在虽然没有战争,但只是潜伏在两个对立民族歧视.但战争是早晚的事...阿拉伯人VS尤太人
那里永远不会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