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科学装置,也是发展中国家拥有的第一台散裂中子源。9月1日上午,工程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在东莞表示,CSNS日前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
1看穿材料微观结构
在材料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科学家们一直希望有一种高亮度的“中子源”,能拍摄材料的微观结构。散裂中子源就是一台这样的超级显微镜,通过和样品发生相互作用,研究样品的“DNA”,即晶体材料、聚合物等微观结构。
2检查材料“内伤”
很多材料在加工或者生产时会受力,这个力存在于材料中,这就是残余应力。因为肉眼看不到,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检测材料受“内伤”的程度。通过散裂中子源的实验,研究人员便可知道所检测的样品中有多少残余应力,还可通过模拟实验,得知材料所能承受的极限应力,预知材料的寿命。
3定向“爆破”癌细胞
治疗癌症,是中子与硼—10相遇后带来的“福利”。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硼中子俘获治疗”。治疗过程类似一场细胞级别的定向爆破。首先,硼—10药物会“潜伏”进癌细胞,接着,中子让硼—10变成一个小炸弹,把癌细胞炸死,而不损伤附近的正常细胞。对于中国散裂中子源来说,癌症治疗装置开发还只是散裂中子源技术推广的一小步。(整理自《中国科学报》)
CSNS项目最终落地在东莞市大朗镇,除了因大朗镇地质结构稳定适合建设外,主要为了优化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布局,将中科院雄厚的科研实力与珠三角地区强劲的经济实力相结合。陈和生说:“CSNS的建成将为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在珠三角地区建立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为哪些科研人员们点个赞。
散裂中子源是目前世界上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最重要的科学设施之一。它能产生比核反应堆强10~100倍的有效中子束流,将其射入被研究的样品,就可以测定物质的内部结构,研究物理、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据我的理解,实际上它是中子束流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