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海话的电视剧有哪些?

请问~
2024-12-29 19:40:1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听上海话看上海人看35集电视剧《长恨歌》
这是播放的网址http://ent.sina.com.cn/v/f/chhg/index.html
希望你会喜欢,也祈愿对你有用!

电视剧《长恨歌》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海派特色的经典之作,整体制作非常精致,就是剧中插入的上海话,也是精雕细刻的,处处表现了上海人的生活情趣和海派风味。

电视剧中处理上海话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像《孽债》一样全剧用上海话,但其实台词全是从普通话转译的。另一种做法,就是把上海话的精华语词嵌进普通话中,《长恨歌》就属于后一种。编剧蒋丽萍是从上海话出发的,用上海话的长处去丰富普通话的表达,有

不少是普通话中没有对应的词语的,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传达海派风情的上海话词语运用,也是继承了三四十年代上海电影的传统,像“自来水、电灯泡、马路、洋房、电车、马达、沙发、麦克风”这些词语都是这样被普通话吸收的。

不是在剧中生硬地贴一两个“阿拉”、“开心”等上海话词语上去,就会体现上海特色的。在这个剧里,上海话词语的运用是深入描绘上海人的性格的,并且烘托了浓郁的海派氛围。比如王琦瑶的一句“姆妈”,从声调中就带出了上海人的称呼中亲热的味道。一句“侬走好噢”,就把上海人亲切送客的模样传神地表达出来了。一句“侬夜饭吃过了啊?”听了比“你好”感觉亲热得多,那是上海的标准问候语了。再比如常常在剧中出现也经常在上海人平时生活中听到的“喔唷”一声,语气稍稍不同,却能表达不同的情绪。有时表现上海人的厌恶和埋怨,有时却表现惊讶,有时又表现了不耐烦,如“喔唷,紧张杀了,紧张杀了”。

另外一些描写行为的上海话,比如“心荡到什么地方去了”,“越说越不入调了”,“搭架子”,“最欢喜轧闹猛”,“搭讪外国人”,“骗骗野人头”,“侬不要腾我来”,“侬不是横对吗?”,“不要兜圈子来”等等,也可以从中看出上海人的一些性格和举止。

说人的一种性格,用“像温吞水”,不冷不热;批评人花言巧语,说她“说得花妙”;称赞对方沉着,“涵养来得个好”;说那人看过来的样子,“眼睛定洋洋定洋洋的”,讲出话来使人“冷丝丝”的;叫人别大声激动,还有拟声词的加入:“侬哇喇哇喇的做啥!”煞是传神。这些达意又贴切的上海话体现了上海男女的待人处事的各种风貌。有很多词是不可替代的,普通话中找不到同样细腻意思的对应词。比如“殟塞”、“乌苏”、“头大”、“疙瘩”等等。

当然,电视剧中的那些带有时代特色的语言,如:“面孔红得像杜六房个叉烧一样。”阑尾炎在那个时代称呼为“绞肠痧”,都勾起了老上海对生活的回忆。“当我是救火会?当我是巡捕行?”责问得真是有情有景。70年代的小菜场有“配盆菜”的摊头,用一个“配盆菜”词语表达引申出去说搭配的事,只此一词,就自然使剧情巧妙地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让人感受到片子中表现的深厚的生活底子。

这个片子最珍贵之处是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榜样。有特色的上海方言词语的运用,不但优化了剧本的表演语言,而且挖掘展现了上海地区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这不仅仅是一个传承高雅的上海话的语言问题,还是一个本土化的问题。许多到现在还站得住的作品,都生根于地方文化的深层土壤中,因此有较强的生命力。如以普通话为载体的大量电影文学作品,实际上也渗透着深层的地方文化的底蕴。像《白毛女》音乐以陕北方言中形成的《信天游》为基础,《江姐》中融入了激越的川北号子和吴侬软语的越剧唱腔才如此优美。

越是植根于本地沃土的文化,越能在世界上走得远。那是因为文化越是本土,就越是拥有细致入微的乡情民俗异彩,就越是贴近本真,其语言和文化形态中便蕴含着世界文化的普世精神和永恒价值,深藏着人类人性中共同部分的精髓

回答2:

情景剧《老娘舅》和《开心公寓》,收视率蛮高的,不过我觉得一点也不好看,从来没看过。如果想学上海话的话生活里和别人交流就学会了,不用看电视剧的

回答3:

孽债、老娘舅、开心公寓、夺子战争、何须再回首等等。

回答4:

以前的:《孽债》 现在在播的:《老娘舅》《开心公寓》

回答5:

老娘舅、开心公寓、红茶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