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刘备因关羽之故,手足之情兴兵伐吴

2024-12-23 01:42:06
推荐回答(6个)
回答1:

  这几个问题若单就三国演义讲很难回答。加上一些正史会好一些。
  1.首先,刘备是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但也不一定每一次都听;
  其次,刘备毕竟是主公,诸葛亮毕竟是臣子,帝王有时是很不愿听重臣的话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诸葛亮当时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受宠,其实,攻打西川和汉中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失宠”了。那么谁是红人呢?。。。法正,或许你还记得诸葛亮曾说过一句话:若法孝直在,必不若此。所以那个时候诸葛亮的分量并没有那么高,他的话自然不如以前好使。第四,刘备本来就恨孙权,因为孙权几度加害于他,还把他的荆州(重要的军事重地)夺取了。此外,再加上张飞等人的煽风点火,刘备执意出兵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帝王年老时往往会头脑发昏,你读历史很容易察觉到,刘备此时已年老,而且此时觉得自己很牛了:孙权小儿,敢夺你老子的地盘,看我怎么收拾你。(从某种角度来看,荆州失地要比关羽被杀更重要)

  刘备当然不会杀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在蜀国甚至在天下都有崇高的地位和威望,而且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杀了他会动摇国本,而且诸葛亮一片忠心,刘备再糊涂也不会到这种地步,所以他只会采取置之不理的方法。
  2.这些人都有盖世奇功和一片忠心,都是刘备的左膀右臂,而且他们的利害也并不冲突,所以不能强要比出高低来。还有,你要知道,历史上并没有桃园结义,关张也不是刘备的兄弟,只是他们跟刘备比诸葛亮早些。
  3.这一问题也很难回答,若从表面看,可能会。因为此时蜀国兵强马壮,经济发展,五虎上将俱在,孙权杀了蜀国如此的大人物有夺了荆州,刘备会起兵报仇。但深一层想想,诸葛亮在蜀国的作用太大了,蜀中没有人可以代替,他若死了,势必动摇蜀国国本,有人带兵却没有人可以治国了,就好像一个人发了高烧,你的拳头没受影响,可以去打人,但你头脑不清,晕晕沉沉,甚至站都站不稳了,我想这个人肯定会先休息。同样,刘备此时想的更多的恐怕是怎样稳定局势,选拔治国之才,报仇的事只能拖而又拖了。
  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回答2:

首先,三国演义是本小说,所以我们的分析不是从历史角度,而是从小说人物的思维与性格入手,比如说,在历史上,只有赵云阻止刘备,却没有诸葛亮阻止刘备。

1.不会,诸葛亮不是那么拗的人,没出茅庐以前,他那么耐得住呢。另外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讲义气,既然为了义气可以没原则地攻吴,自然也不会有原则地杀诸葛亮了。至于刘备为什么不听诸葛亮的,是因为在这件事上,对他来说,不是国家大事,而是兄弟情义。
2.应该是两兄弟。除了多年的同甘共苦外,关羽为他千里走单骑,张飞为他长坂坡退敌。诸葛亮是让他更好,但两兄弟是让他生存。
3.估计不会,你看庞统死了,刘备也没怎么失态。

回答3:

1。平时没有理由打东吴,这一次好不容易等到个机会,能不抓住吗!斩首不会,但肯定会说一些威胁的话。
2.其实都不重要,相比是和张飞的感情好,张飞是刘备早期的暂住商,而关羽在荆州是一个地方诸侯都不受刘备控制,诸葛亮只是一个草夫,不值得他亲赖。
3。也会,因为不是因为被杀人而攻打,而是想主动出击。

回答4:

首先,我要纠正LZ的一个观点,那就是,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好.

1,诸葛亮在阻止刘备无效后,自言自语道:"倘使法孝直在,定可劝住主公".这话是什么意思?诸葛亮什么人物,他都劝不住为什么一个法正就能劝住呢?诸葛亮既然这么说就说明他知道法正和刘备关系不一般,或者是有点更微妙的东西.那么,法正是个什么人呢?协助刘备,勾结杨崧,颠覆刘彰西川的那个人.

这个人很会来事,也很会权术.刘备和诸葛亮的蜜月期就是隆中对到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主要原因是政治观点有了分歧,刘备的政治主张从最开始的兴复汉室变成了军阀割据,而且这时候,在刘备的身边多了法正,庞统这样的小人,而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始终是统一天下,还政于汉.

其实可以想象,刘备征讨西川的时候,带的是谁?魏延,黄忠和庞统.这三个人的特点分别是:刘备很宠信,刘备不担心,跟刘备很合得来.魏延受宠太严重所以导致了后来被杨仪杀掉,这是后话.黄忠是一个向来就很仰慕刘备的人,而且年事那么高,基本上没什么活心眼了.庞统,典型的小人,他给刘备出的主意就是:"你那亲戚什么也不是,早晚西川不是他的,你把西川夺了,然后封他个大官".这在今天算是个混蛋逻辑.而刘备的态度是欣然接受.

也许你想问,为什么没有带关,张,赵和诸葛亮去,理由是这样的:刘备自起兵以来,就很少分兵,但是每次分兵都是自己和张带一队,关带一队,所以必须把关留在荆州.诸葛亮这时候除了政治主张和内政方面很出色外,在刘备身边是很讨刘备厌的,所以就让他在荆州当个后勤官.张和关不想分开,后来分开是为了有一个能看住诸葛亮.至于赵云,这是千古以来最憋屈的一个大将,论武功,不在关张之下;论头脑和胆略,可以于关羽相比;论冷静,有时候可以与诸葛亮相仿.但是唯一缺的就是统帅经验,为什么呢?你看他干的活,自从跟了刘备之后就是个警卫队长的职务,负责接个人送个人当个保镖什么的,刘备需要在他面前演摔孩子的戏,你说他俩关系能好到哪去.原因就是当初赵云为了信誉,没有背弃公孙赞投靠刘备,导致他一直耿耿于怀.

后来庞统挂了,不得已,只好把诸葛亮调来,怕没人看着他,带上张,关必须在荆州.这个时候,刘备,诸葛亮,魏延和赵云就有点象咱们抗日初期,部队里面的连长,政委,勤务员和通讯员似的(这是一一对应的).所以赵云就跟着诸葛亮一起去西川支援刘备.

到了地方,又不肯重用诸葛亮,在西川当了王之后,又给诸葛亮一个后勤部长的职务.

所以,在赤壁之战之后,一直到刘备死,这期间,诸葛亮是一个备受冷落的角色,一个很失落又很勤勉的后勤部长,所以他要是再劝两句,一样是个死,最好的证据就是"徐州之谈","荆州之约","江凌之言".这些时候,诸葛亮在刘备面前是说一不二而刘备又对他言听计从的.可是这次,诸葛亮就说了一句话.

其实,还有两个很明显的因素在里面,一是刘备想确立自己的领导威信,想表达一下自己并不是一直以来就依靠诸葛亮才有了今天的,自己也需要有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二是当时西川的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因为在刘备身边,有起兵时的旧臣,有荆州和赤壁时投奔的,最后还有西川刘彰的手下,谁都觉得自己对刘备的贡献大,都觉得自己的地位应该更高,党争一旦出现,就没有太平日子了.(这里顺便带一嘴,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为什么不是戴罪立功?削职为兵?即使罪重需要斩,挥泪干什么?原因就是不同利益的政治集团相互监视,都等着看你诸葛亮怎么处理,稍有不当就有机会借题发挥,扳倒诸葛亮.)所以,出兵打仗是缓解内部矛盾转嫁经危机的最好手段,正如今天某个大国成天干的那件事

2.刘备从头到尾,就信任四个人,关,张,魏延,诸葛亮.这是按照信任程度排列的,老三是宠信,但是并没有什么过分的表现,最后一个虽然也很信任,但是很多事情已经达到不愿意与之交流的地步了.理由我说过了,政治主张的分歧,是绝对没有办法调和的,就好比你想让另外一个人按照你的观点去活着,这是没有机会的.

3.如果是诸葛亮被杀,刘备也会出兵,但是原因不是诸葛亮被杀,而是荆州这个地方不能丢:荆州和西川的关系就好比内存和硬盘的关系,硬盘里无论有多少资料文件,只要你内存小,运行起来就没个快.荆州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但是你也得有兵才能争一把,西川的兵想到荆州,是需要通过一个长大约10公里的山谷,而两边悬崖是可以在荆州方向上去的.另外一条路,就是从山上过,但是山口只要有一千部队把守,另一侧就是有十万人也过不去.

最后,就是我想解决你心里其他的问题,虽然你没说,但是我可以理解,你的问题肯定不止这么3个,给你一个建议,再去买一本三国志,两本书交替着看,偏听则暗就是这么个道理.另外,易中天的<品三国>也能够给你相当大的启示,你可以试试

回答5:

法正和庞统才是刘备的参谋长,诸葛亮仅仅是管理内政和后勤。庞统、法正相当于陈平、张良,诸葛亮相当于萧何。刘邦打仗只会参考陈平张良的意见,萧何从来都是做一些巩固后方,粮秣转运的工作。刘备等人的关系也是如此,正史中似乎也没有强调诸葛亮的智者身份,他只是一个治国良相兼国策顾问。刘备收川用庞士元为辅,取汉中使法孝直随行,诸葛亮一直留镇后方,这和正史上对他的评价是吻合的。
《三国志》称刘关张三人“恩若兄弟”,这可不是随便说的,诸葛亮虽是最重要的助手,但私人感情肯定不会超过云长和翼德。

回答6:

1,诸葛亮在阻止刘备无效后,自言自语道:"倘使法孝直在,定可劝住主公".这话是什么意思?诸葛亮什么人物,他都劝不住为什么一个法正就能劝住呢?诸葛亮既然这么说就说明他知道法正和刘备关系不一般,或者是有点更微妙的东西.那么,法正是个什么人呢?协助刘备,勾结杨崧,颠覆刘彰西川的那个人.

这个人很会来事,也很会权术.刘备和诸葛亮的蜜月期就是隆中对到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主要原因是政治观点有了分歧,刘备的政治主张从最开始的兴复汉室变成了军阀割据,而且这时候,在刘备的身边多了法正,庞统这样的小人,而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始终是统一天下,还政于汉.

其实可以想象,刘备征讨西川的时候,带的是谁?魏延,黄忠和庞统.这三个人的特点分别是:刘备很宠信,刘备不担心,跟刘备很合得来.魏延受宠太严重所以导致了后来被杨仪杀掉,这是后话.黄忠是一个向来就很仰慕刘备的人,而且年事那么高,基本上没什么活心眼了.庞统,典型的小人,他给刘备出的主意就是:"你那亲戚什么也不是,早晚西川不是他的,你把西川夺了,然后封他个大官".这在今天算是个混蛋逻辑.而刘备的态度是欣然接受.

也许你想问,为什么没有带关,张,赵和诸葛亮去,理由是这样的:刘备自起兵以来,就很少分兵,但是每次分兵都是自己和张带一队,关带一队,所以必须把关留在荆州.诸葛亮这时候除了政治主张和内政方面很出色外,在刘备身边是很讨刘备厌的,所以就让他在荆州当个后勤官.张和关不想分开,后来分开是为了有一个能看住诸葛亮.至于赵云,这是千古以来最憋屈的一个大将,论武功,不在关张之下;论头脑和胆略,可以于关羽相比;论冷静,有时候可以与诸葛亮相仿.但是唯一缺的就是统帅经验,为什么呢?你看他干的活,自从跟了刘备之后就是个警卫队长的职务,负责接个人送个人当个保镖什么的,刘备需要在他面前演摔孩子的戏,你说他俩关系能好到哪去.原因就是当初赵云为了信誉,没有背弃公孙赞投靠刘备,导致他一直耿耿于怀.

后来庞统挂了,不得已,只好把诸葛亮调来,怕没人看着他,带上张,关必须在荆州.这个时候,刘备,诸葛亮,魏延和赵云就有点象咱们抗日初期,部队里面的连长,政委,勤务员和通讯员似的(这是一一对应的).所以赵云就跟着诸葛亮一起去西川支援刘备.

到了地方,又不肯重用诸葛亮,在西川当了王之后,又给诸葛亮一个后勤部长的职务.

所以,在赤壁之战之后,一直到刘备死,这期间,诸葛亮是一个备受冷落的角色,一个很失落又很勤勉的后勤部长,所以他要是再劝两句,一样是个死,最好的证据就是"徐州之谈","荆州之约","江凌之言".这些时候,诸葛亮在刘备面前是说一不二而刘备又对他言听计从的.可是这次,诸葛亮就说了一句话.

其实,还有两个很明显的因素在里面,一是刘备想确立自己的领导威信,想表达一下自己并不是一直以来就依靠诸葛亮才有了今天的,自己也需要有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二是当时西川的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因为在刘备身边,有起兵时的旧臣,有荆州和赤壁时投奔的,最后还有西川刘彰的手下,谁都觉得自己对刘备的贡献大,都觉得自己的地位应该更高,党争一旦出现,就没有太平日子了.(这里顺便带一嘴,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为什么不是戴罪立功?削职为兵?即使罪重需要斩,挥泪干什么?原因就是不同利益的政治集团相互监视,都等着看你诸葛亮怎么处理,稍有不当就有机会借题发挥,扳倒诸葛亮.)所以,出兵打仗是缓解内部矛盾转嫁经危机的最好手段,正如今天某个大国成天干的那件事

2.刘备从头到尾,就信任四个人,关,张,魏延,诸葛亮.这是按照信任程度排列的,老三是宠信,但是并没有什么过分的表现,最后一个虽然也很信任,但是很多事情已经达到不愿意与之交流的地步了.理由我说过了,政治主张的分歧,是绝对没有办法调和的,就好比你想让另外一个人按照你的观点去活着,这是没有机会的.

3.如果是诸葛亮被杀,刘备也会出兵,但是原因不是诸葛亮被杀,而是荆州这个地方不能丢:荆州和西川的关系就好比内存和硬盘的关系,硬盘里无论有多少资料文件,只要你内存小,运行起来就没个快.荆州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但是你也得有兵才能争一把,西川的兵想到荆州,是需要通过一个长大约10公里的山谷,而两边悬崖是可以在荆州方向上去的.另外一条路,就是从山上过,但是山口只要有一千部队把守,另一侧就是有十万人也过不去.

最后,就是我想解决你心里其他的问题,虽然你没说,但是我可以理解,你的问题肯定不止这么3个,给你一个建议,再去买一本三国志,两本书交替着看,偏听则暗就是这么个道理.另外,易中天的<品三国>也能够给你相当大的启示,你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