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朱老头看的和想的是比较远,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的子孙,未必会像他一样那么的精明能干。他管的事儿非常多,想的事情也非常多,甚至一些法律、法规、废除丞相包括一些子嗣问题他都想到了。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创造的一切未必合适自己的后辈!例如“卫所制度”,卫所制度又称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
这个提议原本是元朝户部尚书张昶提出来的,这种制度详细来说是非常复杂的,大家可以这样理解,千户,百户,总旗,小旗各单位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这个五军都督府又隶属于兵部。有事情就可以调发从征,没有事情就还给卫所。这样实行下来,不仅能保障军队的数目户籍制度,而且还可以维持位所的运行。其实这种位所制度,也是吸取历朝历代的屯田制度。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也就大致可以看出这种是属于屯田结合的建军制度。但是这种制度也有弊端,也可以说这些军人不仅要自立生活,还要拖家带口世代相传!
所以这种逃兵也非常多,在洪武年间就有人开始做逃兵。从洪武初年到洪武三年十一月,一共统计逃亡者47986人。到后来正统年间,逃亡军官竟然达到1633664人,这个时候就开始有募兵之举。到了嘉靖时期更为严重,逃亡军士在籍达到70%左右。再往后逃亡的人数达到80%左右,许多边地的驻军只剩下一半。而且嘉靖时期沿海边患严重,这个时候朝廷就采取募兵制,募兵制不同于卫所制的不世袭,相对来说自由。但是对于内阁朝廷来说,必须将兵权下放于将领。所以当时出现了类似戚继光、李成梁、俞大猷等人,和类似这种“戚家军”募兵制。这也就是所谓的中央集权,逐渐变成了个别军官所拥有的势力。
历史上说从正统年间和嘉靖年间就采取募兵制,其实募兵制从景泰时期就开始实行。因为土木堡之变导致明军主力丧失,所以明景帝继位以后就开始四处招募天下义兵。这种招募的兵比那种卫所制的战斗力要强,所以综上所述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才导致卫所制改变成募兵制。
因为当时的军士逃亡的太多,以至于兵力下降,但是边区正是缺少兵力的时候,才募兵的。
明初以卫所制度为基础,卫所制度的形成是由明初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后来经济衰败、民不聊生,经过长期的演变就变为了募兵制。
因为土地兼并在明中后期愈演愈烈,作为卫所兵制经济支柱的军屯遭到破坏,难以继续支撑卫所制度的实行导致了卫所制度的逐步崩溃,所以统治阶级选择了募兵。
因为当时明朝开始实行的卫所制度其实是有很大的弊端的,首先就是士兵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其次士兵的积极性很低,后来的募兵制则很大的解决了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