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可以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文言文学习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以便接触和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五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先人们的博大精深的光辉思想,虽经历千年风沙的淘漉,仍闪烁着熠熠的光芒。
据《德育报》报道:河南省西峡县城关二中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在全校开展孝敬父母的教育活动。该校校长认为:“一个连对父母尽孝都做不到的人,是难以塑造道德灵魂的”;外国的教育专家也对“孝”有所论述,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激励孩子们去关心人,首先是关心母亲、祖母,父亲和祖父。”而儒家两千年前就开始以“孝”来规范子女的言行,甚至有“二十四孝”之说,尽管其中不乏“郭巨埋儿”的悲剧,“老莱娱亲”的闹剧(以至新文学主将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对此进行激烈的抨击),但其中表达的孝敬父母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若现代的子女懂得起码的“孝”道,又怎么会发生浙江一中学生砍死亲生母亲的悲剧呢(2001年5月20曰,同样的悲剧又一次上演,19岁河北男孩刘佳,朝熟睡中的母亲刘玉春连捅23刀,致其当场死亡)?再如,当代中国人最迫切呼唤的话题是“诚信归来”,而儒家早已提到,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可以说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精义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至于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主张,至今还是我们教育的指导思想。所以,无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及后来的“文化革命”的闯将们如何将孔子骂的狗血喷头、一钱不值,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没有孔夫子及儒家的中国将是不可想象的。
另一位儒家显卉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中提出了“谨序庠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其中已经具有了“以德治国”的萌芽;而他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救世责任感,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我们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尤为需要。”
墨子在《非攻》一文中,表达了对非正义战争的谴责。他所说的“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咄咄怪状,在今天的国际社会中仍然阴魂不散,因而,他的思想仍具有犀利的批判现实意义。他的“万事莫贵于义”的主张和平等兼爱的思想,比文艺复兴时代的高举“平等、博爱”大旗的思想巨人卢梭还要早一千多年。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则”,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老子提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韩愈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主张对我们们治学、立身都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至于先人们的“和而不同”,“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与和平共处无项原则,不分伯仲。甚至我敢断言,如果美国佬早点领会这些道理,也就不发生什么震惊世界的“9·11事件”。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古罗马文化之所以如此灿烂辉煌,与她继承并发展古希腊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赢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除了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外,我们还必须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这是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是抵制欧美强势文化中落后的、浮燥的、淫糜的、消极的、甚至反动的一面的根本,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当然,前提是摒弃其中的糟粕成分(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合教育部出版的中学生必读书籍已经为我们做好了筛选工作)。
只有刻苦学习文言文,有了扎实的功底,才能拥有自由翱翔传统文化天空的翅膀。我们的现代教育所培养的“三个面向”的人才,不能是对祖国优秀文化一无所知的人。
二、 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升素养。
著名青春偶像CoCo(李玟的呢称)听人唱起《满江红·怒发冲冠》时,觉得歌词很美,忙问作者是谁,并打算请作者岳飞帮她作词。某大腕级导演所执导的一部以“荆轲刺秦王”为主要内容的影片里,徐夫人被当作一个漂亮女人来处理,虽说艺术允许虚构,但如此“雄雌不辨”,岂不令人瞠目。更可笑者,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编剧为张笑天)中,石达开多了一个如花似玉、义薄云天的女儿石益阳(当红明星周迅主演),该女在乃父走上分裂道路后,毅然与其决绝而投河,被救后重返天国,并与忠王李秀成演绎了一段旷世绝恋,天国覆灭后,石益阳同英国人呤唎离开了中国赴英国留学云云。史料记载,石达开生于1831年,1856年天京事变后离开天国,时25岁,哪来一个几乎可以做自己妹妹的女儿呢?这些笑话说明了我们有些人,文化素养较差,缺乏基本常识,非得补课不可。
通过阅读文言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三皇五帝的故事;看到战国的合纵连横,秦末的刀光剑影,三国的群雄逐鹿;体味魏晋的名士风度,盛唐的雍容华贵;慨叹两宋的苟且偷安,明季的阉党之乱,清末的落后挨打……。当司马光经历了19载寒暑,终于完成了《资治通鉴》时,宋神宗写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通读二十四史(皆文言作品),其中《资治通鉴》读了17遍,所以胸有百万雄兵,常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文言作品,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民族昨天的辉煌和耻辱,更让我们懂得怎样以史为鉴,振兴中华,是我们不可多的精神财富。
学文言作品能丰富古文化知识。这里的古文化知识并非“茴香豆”的“茴”之四种写法,而是指古文化中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比如干支纪年的方法,12生肖,有关科举的知识,古人的名、字、号,谦称敬称,古代的一些礼俗、地理名词、年龄的相关说法……。有一个男青年在作文中称自己正处于“豆蔻年华”,如果他读过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就会明白“豆蔻年华”专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如果不了解古代的器物,你也将无法准确理解“觥筹交错”、“一言九鼎”等词语的含义。如今的媒体非常重视古文化常识,上海东方电视台的“智力大考场”,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等栏目,都出过诸如“‘四书’是哪四本书”,某某古人有哪些作品,成语的来龙去脉等问题,而且调查显示积极报名参加现场问答的人员中,不乏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试想,如果不认真学习文言,又怎能丰富自己的古文化知识素养呢?
文言作品还能陶冶情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我们可以欣赏兰亭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沐浴于和畅的惠风之中;可以登滕王阁远眺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工长天一色”的通脱画面;可以亲历夜游石钟山的阴森恐怖;可以目睹项脊轩的朴实无华……。文言世界中的自然景物是美的,社会人情也是充满了真善美。我们能够看到明末苏州的五位普通市民激于义愤、蹈死不顾的洋洋正气;看到陶渊明不于世同流合污,守拙归园的高洁品质;看到李密对与祖母的拳拳孝心;看到苏东坡对亡妻至死不渝的款款深情……。文言作品有着丰富的艺术风格,以唐诗为例:凝重深沉、含蓄蕴藉、华丽典雅、清新俊逸、生动活泼、自然流畅、委婉缠绵、工巧细密、潇洒隽永、明朗开阔、刚健质朴、警策严谨、瑰奇优美、响亮和谐、旷远雄浑……,让我们欣赏到参差错落的艺术美。而且许多文言作品非常讲究对仗、压韵、排比、对偶,洋洋洒洒,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充满了音律美。文言作品还给我们构建了一个丰富的人物画廊。仅以《聊斋志异》中的美丽多情的女子为例:就有“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的婴宁;“嫣然含笑,真仙品也”的小翠;“笑弯秋月,羞晕朝霞”的公孙九娘;“病态含娇,秋波自流”的白秋练……,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令人赏心悦目。
虽说如今许多典籍已有白话本,但毕竟不能那么准确、直接地传达原文的精妙和神韵,不能体现原文的音律和节奏,再说,浩繁的典籍何时才能一一翻译成白话文呢?
三、 有利于正确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001年高考,江苏南京一考生的文言作文《赤兔之死》得了满分,成为一个热点,据该考生自己讲,他非常喜欢看古代作品,《三国演义》已经看了十多遍。学习文言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应该说古人在谋篇布局、推敲字句、语言风格、交际口才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古人很讲究炼字。“上下大小”是再寻常不过的字了,然而在“红旗直上天山雪”(刘叉)、“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大漠孤烟直”(王维)、“小叩柴扉久不开”(叶绍翁在这四句诗中,却是一字千斤,别有情趣。比起“网络文学”中的那些文理不通、莫名其妙的文字垃圾,我们应该为现代人的浅薄和浮躁而汗颜。
我国的古代文学,有着多彩的样式,诗、词、曲、赋、小说、散文……。“诗正而雅,易奇而葩,春秋谨严,左氏浮夸”各种文体都有着鲜明艺术风格,《史记》“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庄子》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被鲁迅誉为“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孟子善用寓言和比喻陈述事理,加上设问、反问、提问等方式,使得文章逻辑严密,充满雄辩的力量;苏洵为文“言必中当世之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雄奇遒劲,纵横捭阖。文言作品无论立意,还是谋篇布局、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是我们中学生值得效仿的写作范式。
学习文言文还可以学习古人的雄辩口才,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烛之武退秦师而救郑;邹忌巧言纳谏而强齐;触龙说赵太后而拒秦;晏平仲出使不辱,诸葛亮舌战群儒。他们犀利的口才,高超的语言技巧决不逊色与马丁·路德·金的著名讲演《我有一个梦》,也决不下于林肯的就职演说,完全称得上“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于百万之师”。
上海市育才中学的段力佩老师曾进行过一次有趣的尝试,以《西游记》、《水浒传》、《老残游记》、《镜花缘》、《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中的精彩篇章作为语文教材。经过一年半的实验,收获明显。以初一年级学习《西游记》为例,因为常常要求复述章回内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也增强。“据初步统计,初一学生掌握新词五百多个,好词四百多个,四字短语、成语、俗语二百个左右,熟读诗词五十首,超出大纲要求。例如写高山,就有‘巍巍峻岭、削削尖峰’、‘绿水青山、山高蔽曰’、‘千峰开戟、万纫开屏’、‘重重谷壑、处处巉岩’等词语。”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尝试着写诗、散文、故事、编剧本 ,有位学生还获得《青年报》中学生暑假作文比赛三等奖。
要想把古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财富,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背诵。 学习并背诵较大量的诗文精品,对于中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对于今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清初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即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与年龄的增长呈反比,四五岁到十四五岁,记忆力强,理解力相对较弱;随着年龄增长,理解力逐渐增强,记忆力相对减弱。可见,人的少年时期是记忆储存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完全不必拘泥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等教条,相反,应大力提倡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生吞活剥,象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首先要拿来”。等吞多了,再慢慢反刍、消化、吸收。只有这样方能夯实文化底蕴,为以后的发展底下坚实的基础。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不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吗?
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是我国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培养出中国第一届古典文学博士,在唐宋诗词方面有着精深造诣,这与他少年时期学习并背诵大量的文言作品有密切联系。程先生的15岁以前接受的是私塾教育,“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学过的主要经典著作有《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礼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其中《礼记》、《文选》外,都是通读的。”“说实在的,当曰读这些书,许多地方没有懂,其中部分至今茫然。但懂了的,逐渐成为我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说在国学上打了一些底子。在吸收和表现能力两方面也有了一点基础。”
老杜有诗云:“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吾师。”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也明确指出要向古人学习语言。指出当代青年要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这当然包括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为此,无庸置疑,我们首先要学好作为先人优秀文化的载体——文言文。
要学的。
我们中华民族有5000年悠久历史,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既然是文明古国,就该有着很著名,很有特色的古代文明。若我们现在放弃古文,不再去学习它,那我们有怎称得上是”文明古国”?
虽然时代在进步,许多事物也正在向”现代化”迈进。但是,我们不仅要朝前走,还应该去了解历史,了解中国曾经的文化。我们的民族特色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这些一脉相传的思想和学术。没有这些,是根本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如果能将中国古代古文的思想和学术传承下去,我们的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都说了,要温习旧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东西。古文,他精简,是中国古代人名智慧的结晶。学习古文是学习古人的语言习惯、古代汉语词汇意义、语法习惯。这些主要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学习祖先浩如烟海的文化。同时,它更代表了我们炎黄子孙独具的特色。
作为一个中国人,学习古文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学习古文也大可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学会用更简练的语句表达,短短的十几个字,也许就蕴涵着博大精深的道理。只要学好了古文,现代文也就水到渠成。
受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让后人学会古文,自己各取所需,不是更好?任何一个文明国家,对其传统文明都是爱护有加,巴黎没有大规模拆迁,伦敦没有,罗马没有,威尼斯也没有,他们所谓的现代化建筑远远少于深圳之类的城市,但谁也不会说他们不是现代化的大都市,老话说只有民族的饿才是世界的,我觉得:只有传统的才是发展的。
最后,我认为,我们仍然要学习古文,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获得新的东西。
其实没啥用,主要错的不是要不要学,而是教学和考试的体制。
其实说好处,是会培养一下你的古汉语的基础,将来如果想再学再看的时候不那么费劲,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学,应该是自己自发自愿的学习,而且不是建立在考核的机制上。这样话题就又绕回来了。
其实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表面上是一个古文的问题。实质上是一种教学机制的问题。
另外,背诵古文对于写作、语感等等方面确实是有好处的。所有事物都是中庸的,有好也有坏。
古文流传到现在的原因,不是仅仅是为了展现古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底蕴,是因为其中许多是传世的经典,是古今中外都无法超越的,比如司马迁的《史记》是和《红楼梦》《红与黑》《飘》相比肩的,甚至是超越他们的,也许你还看不明白古文的意思,可以一边看注释一边读,看古文要知道他的好处,一定要背,我以前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背讨厌的文言文,等我背了《古文观止》20篇以后,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经常看古文,最后根本不用看注释,就知道他的大意,大量的背诵就是最有效学习古文的方法,等你看多了古文,就知道现代的小说实在太差,根本没有《史记》有味道!
再说古文里有一些很好的思想,和现在浮躁的社会是不同的,你看了就会觉得人生是非常有意义的,不是只为了考试,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真正学会古文你会觉得很有趣,我们老师常说学语文是要下苦功夫的,你不刻苦,永远只会觉得古文是老古董,很难念。
而且等你背多古文(最好再多背唐诗)以后就发现,写作文时下笔轻松,文笔流畅优美,作文成绩不知不觉就提高了,作文要有创意、有条理、言词美,古文是最佳的范本,他比现代白话文简约、条理清晰,我现在的作文水平和一年前就是两样。
学古文不是只为了考试,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我觉得是不对的,我觉得学好古文对语言表达与人交流很有帮助(特别的简练)
你说的学这个是为了考试什么的那是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跟文言文没关系
祝你学习古文不会再感到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