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媒体看到“汪德嘉的苦 技术的伤”是怎么回事?求解答?

2024-11-25 20:18:3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设备指纹剽窃事件。

2016年5月20日,大家都一片祥和,一片相亲相爱,然而通付盾的CEO汪德嘉却愁容满面,比汪德嘉更苦更愁的还有另一位,同盾科技的ceo蒋韬!

一、因爱好安全技术成了朋友

汪德嘉的身份有很多,博士、工程师、通付盾(PayEgis Inc.)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而蒋韬同样拥有不俗的身份,来自阿里系,并且拥有集团安全部、技术总监的身份背景。

两人都是技术出身,都主攻于安全技术。在一次技术交流会上,蒋韬认识了硅谷牛人、通付盾CEO汪德嘉。

当时汪德嘉的团队正在研究“设备指纹”技术——“其原理就是通过在网站或者移动端嵌入前端JS脚本或SDK来采集终端用户环境的非敏感设备特征细信息,通过服务端的设备特征匹配算法而建立一套全球设备标识库,相当于为每一位互联网用户的访问设备分配了唯一的设备标识。

它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在广告营销和大数据反欺诈。

由于阿里出身的蒋韬一直对安全有着莫名的兴趣,所以,经过交流,慢慢从陌生人变成了合作上的朋友(能合作的都能算成朋友了)。并且双方还签订了技术交流合同。

当时汪德嘉一心想的都是“技术共享有利于世界进步”,没有想到后来的剽窃。

二、因技术成了仇人

从当时二人签订的技术交流合同来看,其中主要是围绕“测试”与“开发”。

由于之前的技术交流,让大家都认准了一点,互联网安全将是未来的甜品,设备指纹则是吞噬甜品的嘴巴。在技术交流没多久后,蒋韬于六月份离开了阿里,随后注册了同盾科技公司。要说的一点是,通付盾公司是在5月成立的。

都是为了技术,汪德嘉没有意料到这个这个朋友竟然成立了与自己相同的公司“设备指纹技术进行了“逆向”,把源代码和核心技术破解。”

在这期间,还有圈内人士爆料,蒋韬破解技术后,拿设备指纹技术要挟汪德嘉,要求换取通付盾的股份,但汪并未同意。随之,则是二人无休止的争论,直到今年5月中旬,最大规模的厮杀让同盾科技陷入了剽窃门事件,一举多得新浪微博热门头条的荣誉。

对于媒体的报道,以及通付盾公司的指认,同盾科技除了否认、否认、还是否认,重要的事情要说无数遍。同盾科技号称一站式风控反欺诈解决方案,但是对于自己的欺诈行为却束手无策,显得很讽刺。

也因此,两个爱好技术的朋友最终变成了仇人。最新的厮杀是5月19日的下午2点,同盾科技在北京金茂万丽酒店召开“向诚而生”的融资发布会,在会上,出现了拉横幅,抵制同盾的技术剽窃的危机事件。

三、未来将成为角逐安全市场竞争人

虽然昨日同盾科技的融资发布会不了了之,但是深陷“剽窃门”的同盾科技似乎只在声誉上受损,公司运营乃至市场竞争没有停止过。

2016年四月,同盾科技完成B+轮融资3200万美金,折算成人民币2亿;同时,这时也传出消息,通付盾获得10.5亿的融资——看起来似乎有点搞笑,但明显也透露出一个信息,安全市场的角逐赛真的来了。



扩展资料:

防止技术被抄袭呢。

汪德嘉的苦已经没有办法阻挡,另一方面“技术的价值几何”却是必须要探讨的问题。在中国,出现这类技术盗窃、抄袭已不止这一例,甚至有言论——“抄袭”已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式的“创新”。

截止目前,我国互联网技术层面的抄袭现状:

1、技术乃至程序这种虚拟的符号目很难申请到专利的保护;

2、缺乏法律法规、准则的约束和管制;

3、山寨、抄袭的创业氛围太浓,刹不住车。 除了技术层面的抄袭,产品的功能、界面、模式都是常被抄袭的。

防止技术、产品被抄袭,是无法防止,应对抄袭唯一的办法只有主动求“变”,走在前列,让别人捡你的鞋穿。除此外,也希望国家层面能出台严厉打击的法律法规。

故此,同盾科技的剽窃最后不应该只是道德方面的谴责,应有更严厉的处罚;而通付盾未来要做的则是在“变”上发力,同时把“创意”发挥到极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汪德嘉

回答2:

据说情况这样的,汪德嘉博士是通付盾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是时空码的发明者;也是将设备指纹技术从硅谷引进中国的第一人,汪德嘉先生拥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数学博士学位、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概率统计学士学位,参与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
更重要的是汪德嘉博士拥有十多年美国硅谷软件公司(Oracle, Acosta, VISA, IBM等)的总体设计、产品开发及管理经验,他本可以在国外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是,他没有,为了将自己多年研发的技术带回中国,他宁愿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自己的国家创业,让反欺诈技术受惠于民。
可是,让汪德嘉博士万万没有想到,国内知识产权环境尽然如此之差,各种山寨、各种抄袭,他自己苦心多年研发出来的技术产品,被某公司高管给逆向抄袭,然后自己出来创建一家公司,也就是你看到的那篇文章所讲的“汪德嘉的苦 技术的伤”。希望您能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