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也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密切的联系,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其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向生活化回归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创设情景,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堂教育要使学生获得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必须开放小课堂,走向社会,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木工师傅弹墨线的方法,实际应用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数学知识;自行车架、房屋支架、钻机铁架的骨架中,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一些商店的卷帘门、安全门是借助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一幅画、一幕舞台的设计,都有它的中心,这个中心往往放在黄金分割点处使人感到更美。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以及的可持续发展。
二、根据经验,思考数学中的生活事例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揭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数学教学内容是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应用的,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在理论上、方法上、思想上是最基本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经验,让学生去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导数》的第一节设置了“变化率”,通过“气球膨胀率”和“高台跳水”两个问题,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进而抽象概括出导数的概念的过程和方法,进而又用已经熟悉“高台跳水”问题去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等问题。
学生善于思考数学中的生活事例,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思考中不断创新,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三、回归生活,以数学思想解读实际问题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数学生活化,让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教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想去说明问题,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对策,用数学的知识去处理工作.
比如,学习完《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后,安排自发出外至房产公司及银行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详尽列式计算(利用数列知识及解方程知识),解析还贷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了解购房者在还贷过程中的帐目细则,以及房产公司和银行在其中的赢利情况,从而对此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经济事件有进一步的数学上的正确认识。
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学有所为”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内化数学思想为个人素质的养成.
四、自主学习,多向交流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有力保证。
“要培养工程师使之能适应明天的技术,那么主要的力量应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因为将不得不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不仅要传授给知识,还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导数及其应用一章的教学中,利用教材中设置的大量的探索问题,思考问题作为培养自主探索的题材,相互交流学习过程,培养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变力作功问题中,探究:如果物体在变力的作用下做直线运动,并且物体沿着与力相同的方向从某一处移动到另一处,那么如何计算变力所做的功呢?象这样的探究问题不难,但可以给学生以启示,即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学习。不断提高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生活化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