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级和震幅。
地震能量的大小 用震级来表示; 地震影响的大小 用烈度来表示;地震烈度不但和地震能量有关 而且和震中距离、震源深度、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从震源区发射出来的地震波,主要有纵波和横波,当它们辐射到地面时,还会激发出沿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
纵波(P波)又称疏密波,其特征是振幅小.周期短.传播速度较快,在地壳中平均速度为5~6km/s。纵波是沿着地震射线采取一推一拉的方式传播的,当它传播到某处时,该处物质振动方向和地震射线的方向相同或者相反。
横波(S波)又称剪切波,其特征是质点振动方向和震波射线方向垂直,振幅较大、周期较长、传播速度较慢,在地壳中平均速度为3~4km/s。
由于纵波速度大于横波,因而发生地震时,总是纵波首先到达地震台,横波随后到达,而且随着震源距离和震中距离越大,横波到达的时间越晚,二者之间的时差也越大。因此,反过来,如果从地震谱上知道了纵.横波到达地震台的时差,便可知道这次地震的震源距离,或震中距离。如果有三个以上的地震台,便可根据几个台的纵.横波的时差测定震源的位置。面波(L波)是由纵、横波辐射到地面时,激发出的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地震波。按其振动特征,可分为两种,一种似水波浪,其质点作垂直于地面的椭圆运动;另一种是质点在地平面内作垂直于传播方向的运动。面波的传播速度最慢,但其周期最长、振幅最大。因此,是地震引起地面破坏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