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被打时的心里分析

2025-02-22 11:33:3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贾政 贾政出发点并未上升到“卫道”这个高度,而主要是“卫家”,贾政也有他的难处,他是这样一个世袭贵族家庭的家长,自然不想这个家族在他手中败落下去;他又是那个派系林立的朝中的一个官员,得常常如履薄冰,否则便会丢官失爵,大祸降临;而要维系这个家族,就得保持这个官位,联络同僚、不授政敌以柄都是保官所必须注意的。他要宝玉出见贾雨村,而宝玉却“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萎萎琐琐……”的样子的确是伤了他的心,他之所以一听说宝玉“引逗”王府的戏子便“气的目瞪口歪”,联想到宝玉不务正业,而最主要也是怕脚下的薄冰出现裂痕;听了贾环说金钏儿的投井与宝玉的逼奸未遂有关,因而“气得面如金纸”,分析起来,也与这保官不无关系,贾政最怕是“外人知道”,辱及“祖宗颜面”,甚至可能成为政敌的把柄,遗患于整个家族,他下死里责打宝玉,似乎置之死地而后快,实际还是一种恨铁不成钢,是为这个家族的未来,也是为宝玉未来而出于无奈。固而在停手之后,“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气过之后“也就灰心,自悔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这正是他真情的流露。他的这些苦衷,又有何人理解?打了儿子,在宾客和夫人面前,他还可以发泄怨恨,甚而无来由地责怨:“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但母亲溺爱孙子,对他训戒呵斥,他却只能“苦苦叩求认罪”。他就是整个家族体系中的一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自身和家族的利益,其实倒还没有到“卫道士”这个境界,只是一个“卫家士”。
贾宝玉 之所以挨打,一是因为金钏儿的投井自尽,他既感到“茫然”,又觉得内疚:“一心总为金钏伤感,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一是因为琪官的逃离王府。在王府的长史官面前,他是很想替琪官也为自己掩饰的,虽然未能成功,自己也挨了打,但无怨无悔,甚而说出:“就便为这些死了也是情愿的”的话来。“昏昏默默”的半梦半醒之中,宝玉所见也只这两人,显现出一种内疚、担心。被打得死去活来,听了宝钗所说的话“亲切稠密”,看见宝钗“姣羞怯怯”对自己充满感情的模样,就“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甚至“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惜”。被“打的这个形象”,听袭人把自己的被打“又拉上薛蟠”,就“怕宝钗沉心”?忙着为其遮掩。见了黛玉首先想到的是“那地上的馀热未散,走两趟又受了暑”。为了安慰她,甚至说:“我虽然挨了打,并不觉疼痛,这个样儿是装出来的”所述这些体现了宝玉对官宦的厌恶、体现了他的平等思想和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和近现代的爱情意识,这不能说是拔高吧?同时也体现出他是个性情中人,一个“真”人,这样评价是恰如其分的。从对待黛玉、宝钗的态度上看,宝玉在这里体现出来的依然有一种“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味道,但他对宝钗,除了一种对美的心荡意迷,主要的还是“可玩、可观、可怜、可敬”,是“怕得罪了人”的细心;对黛玉则是一种无法抑制的,恍如生死相隔了的情爱。若把此时他对宝钗表现出来的爱比作一种下意识的潜流,对黛玉的爱则恰如汹涌的波涛。
王夫人 贾环的进谗体现的主要是贾府的嫡庶之争。宝玉与贾环、探春的嫡庶名分是自他们一到人世就确定了的,与他(她)们本身无关,所以争的当然不是所谓名分,所争主要是家庭的掌管权和财产的继承权。按照宝玉和贾环的年岁,似还不可能争起来;此时相争的实际是两人的母亲—王夫人和赵姨娘。所以,进谗的虽然是贾环,而对宝玉的诬陷之词却是“我听我母亲说”。宝玉被打作为母亲,王夫人当然心痛,这只是母爱的自然流露;但若宝玉真有个三长二短,贾府的大权继承必然旁落,于是她又哭着叫起贾珠来:“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宝玉)我也不管了。”虽说这只是一种气话,但说到底实在也是嫡庶之争的一种反映。(后来赵姨娘令马道婆作法,使凤姐、宝玉叔嫂逢五鬼,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也就是这种斗争的延续并达到高峰。)探春跟宝玉便没有什么矛盾,甚至比对一母所生的贾环更亲,这固然因为探春的性格与贾环不同,但在财产和权力的继承方面并无利害关系也是个重要原因。
贾母 如果说宝玉挨打,王夫人心痛,既显出了她母爱,也是嫡庶之争的反映,而贾母则完全是出于一种祖母对孙子的爱。她没有也不完全理解贾政身上的政治压力,又不像王夫人那样敏感地意识到其中包蕴着嫡庶之争,看着孙子被打成这样,她心痛。王夫人对宝玉被打虽有怨言,但她对贾政只能够劝,甚至是求;贾母则可怒气冲冲,“厉声”斥责、尖刻挖苦。然而,她决不是反对儿子为“光宗耀祖”教训责打孙子,她只是反对贾政往死里打。她维护了宝玉,就像她在贾赦要娶鸳鸯作妾时保护了鸳鸯一样,不能说她有先进的思想,而是出于她爱护膝下的本能和母性慈爱的体现。因此当然也不能责备她对宝玉护短溺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