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 升华和凝华
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要求: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4、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5、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用图象描述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6、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识要点精析:
1.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2.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和联系
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它们都是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即都属于汽化现象,液体在蒸发和沸腾的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蒸发和沸腾的区别:(1)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液体在一定温度(沸点)下才能发生的汽化现象;(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要加快液体的蒸发,可以通过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来实现。要减少液体的蒸发,就采取相反的措施。
4.液化现象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跟汽化过程正好相反。
5.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教材中的“沸点表”注明的条件是“在标准大气压下”,这说明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的气压有关系。实验表明: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在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例如用高压锅做饭时,饭熟得快,就是因为高压锅内的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使水的沸点高于 的缘故。
6.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当温度降到足够低,即降到它的沸点时,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例如在温度降低到 时,很难被液化的氦气也被液化了,而有些气体则容易液化,如水蒸气在温度降到 这样的高温时,就液化成水了。
(2)压缩体积也能使气体液化。液化的压强的越大,就越容易液化。如常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靠压缩体积 使压强增大制成的。
注意:只要温度降到足够低,一切气体都能被液化
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
采用先降低温度到某一数值以下,再压缩体积,任何气体都被液化了。
7.理解“白气”和“白雾”
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凡是看得见的“白气”、“白雾”都不再是水蒸气,而是由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小水珠)。在一般情况下,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即形成“白气”,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水滴。夜间气温下降,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凝结在空中的尘埃上形成“雾”,凝结在地面物体上则形成“露”。
8.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升华和凝华均不经过液态。
9.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在烧瓶中放少量固态的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成液态的碘,而是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停止加热后,碘蒸气并不液化,而是直接附着在烧瓶上形成固态的碘。前者是升华现象,后者是凝华现象。
又如,放在衣箱里的樟脑球变小,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白炽灯用久灯丝变细等都属于升华现象;自然界中“霜”的形成,冬天玻璃上的“窗花”,灯泡用久了变黑等都属于凝华现象。
熔化和凝固
一、知识和技能要求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5、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6、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7、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精析
1、物质能以三种形态----气态、液态和固态存在,物质从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叫做物态变化。如图所示物态变化有六种,其中,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过程中温度是否发生变化?不同物质变化规律是否相同呢?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知道固体物质可以分成两大类,其中一类需要达到一定温度后继续吸热才能熔化,并且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值就是该物质的熔点),直到固体完全熔化完;而另一类物质熔化时不是在一个特定的温度,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也就是说这类物质没有熔点。前一类物质叫晶体,后一种物质叫非晶体,它们在熔化时吸热温度的变化表现不同,是因为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导致的,晶体与非晶体还有别的区别。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晶体在凝固时放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值就是该物质的凝固点,同种物质的熔点等于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常见的晶体有:萘、海波、食盐、冰、各种金属等,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蜂蜡、玻璃、沥青等。
3、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同时温度跟时间的关系图象可以很形象的描述它们的温度变化特点,如图。晶体与非晶体图像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一个“小平台”----温度保持不变的一段时间。
4、晶体在熔化时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凝固时放热温度也保持不变在生活中有一些应用,例如,0℃的规定;冬天在菜窖里放上一桶水,利用水结冰时放热,只要还有液态的水,菜窖里的温度就不会低到0℃以下。
温度计
一、知识和技能要求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3、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重点难点精析
l、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生活经验中关于物体的冷热太不精确,因此对于温度进行定量的测量计算,首先就要规定温度的标准,就像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长度标尺----“长标”一样,是一种人为的规定,或者叫做一种单位制。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西阿斯(Anders Celsius,170l-1744)将—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两者间均分成100个刻度,和现行的摄氏温标刚好相同。1743年才被修成现行的摄氏温标。1954年的第十届国际度量衡大会特别将此温标命名为「摄氏温标」,以表彰摄氏的贡献。其它常用的温度计量单位还有华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热力学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15K。℃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要特别注意摄氏温度的写法(30℃)与读法(三十摄氏度),不能写成“30C”或读成“摄氏三十度”,以免与别的温标混淆。
2、温度计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它的基本构造包括玻璃泡、细管、液体、刻度表等。常见的温度计有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要了解各种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最高和最低温度,及不同的温度计的用途,如图。我们还应该了解一些常见的温度值,例如,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等。
3、要学会使用温度计,例如,使用温度计测量一杯液体的温度时要注意: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前,应先估计一下被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拿到温度计后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时,应当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壁
要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且玻璃泡不要离开被测液体,待读完数后再取出温度计。这些要求是有其中的物理道理的,因为若待测的温度超过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则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从而损坏温度计,若待测的温度低于它能测量的最低温度,则温度计将测不出物体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一定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足够长的时间,让它们的温度完全相同后再读数,温度计读数时不能取出以免读数发生变化:读数时视线不能斜视以免发生读数错误,如图:
①视线读数偏大,②视线读数正确,③视线读数偏小。实验室用温度计和寒暑表都是在测量温度的同时,可以直接看到读数,而体温计插入人体后由于直接读数不方便,专门为体温计设计的“缩口”保证了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温度值不变。因此体温计在实际使用的方法上与其他温度计有区别,要注意在使用前用力往下甩,将缩口上方的水银甩到玻璃泡中,消毒后才能进行测量。
4、还可以利用一些其它的物理原理来制造温度计,例如,利用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制成了“红外线耳温枪”:金属也具有热胀冷缩现象,随温度的升高,铝的热膨胀最显著,依次排列为铜、铁、钢。将长度相同的不同薄金属片叠在一起,两头用铆钉铆合,就是所谓双金属片,当双金属片的温度发生改变时,它的弯曲程度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可应用在感温原件上;可以利用温度对一些电现象的影响来测量温度。总之,温度的测量就是观察温度改变时引起的一些可以看到的变化的大小来衡量温度的高低。
1知识要点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测量温度的仪器是温度计,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①实验室中的温度计、测量体温的温度计、寒暑表的量程和分度值.
②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义为0摄氏度,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义为100摄氏度,表示为:0℃和100℃。
③0℃和100℃之间为100个等份,每一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3)一般物质存在方式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质从一种物态变化到另一种物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4)初中阶段学习六种物态变化:
(同一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汽化过程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它们的区别如下表:
(注意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
2考点
(1)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和三种温度计。
(2)摄氏温度的规定和读法。
(3)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
(4)物态变化名称和条件。
(5)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6)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7)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