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
1. 鲁迅(老年)
2. 鲁迅(童年)
3. 鲁迅的弟弟
4. 孩子若干个
5. 官家
第一场:
一个上年纪的书生(鲁迅老年)正在散步,阵阵秋风吹来,让他回忆起往事 来……
第二场:
回忆:一个小孩(鲁迅童年)正在屋里认认真真地读书。一边大声朗读着: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
“我出去了!”一个小孩(鲁迅的弟弟)从鲁迅书房跑过顺便说了一下。一出家门就飞快地跑向草坪。鲁迅叹了口气,“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呀!一定又去看那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风筝)了!”
摇了摇头,便继续读了起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第三场:
鲁迅的弟弟跑到了草坪上,满头大汗。天空上无数个风筝,有无数个孩子在放,不停地叫喊。鲁迅的弟弟也不停地叫,很羡慕地看着他们。
第四场:
鲁迅在书房伸了个懒腰,去看看弟弟怎么样。走到草坪,两个风筝的缠绕解开了,鲁迅的弟弟兴奋地跳了起来。鲁迅在一旁叹气,又笑了笑。
第五场:
鲁迅又在读书。
“弟弟呢?” 默默嘟囔。
出房门,看到管家正在记账,问“看见建人了吗?”
“没有。”管家说。
鲁迅表现出很好奇的样子,边去后院转了转。
看到了一间破草屋,推开门进去,突然看见弟弟,两人都很惊呀。弟弟左手里拿了一个用树枝做的风筝右手拿着一个胶糊。
鲁迅显出很生气的样子,上去一手把风筝夺过来:“你说说你,学习不上进,天天去看人家放风筝就得了。现在有又开始自己做了,你这也太蹬鼻子上脸了……(自由发挥)。
鲁迅一把把风筝夺过,毁了。
第六场:
鲁迅在看一本关于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皱着眉头,突然很懊悔地叹了口气。
第七场:
鲁迅买了一个风筝,去找弟弟。
鲁迅向弟弟道歉:“建人,你还记恨哥哥吗?“
“记恨什么?”
“你忘了?……(把小时候发生的事说一遍)”
“有这回事吗?别讲故事了。”弟弟笑了。
“我……”
他拿着我买的风筝出了门,把它放上天。
秋风刮来,两人的胡子摆动。
(完)
读《风筝》有感
今天老师教了《风筝》这一课。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多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点,从中得到启发,这样人才会有进步。更加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总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