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不卫生的行为

2024-12-25 18:04:3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你们(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或教导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 --马卡连柯(前苏联教育家) 一、习惯培养要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 一位父亲,自儿子两岁起就逼他学艺,而且颇炫耀其教子经验:我规定他每天必须干什么,不准干什么。如果孩子不听话,他就狠狠地揍孩子。这样,儿子终于成长到10岁,父亲的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仅弹得一手好琴,还略通书画。一次,儿子的一幅画着许多自由飞翔的小鸟的图画,在当地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父亲洋洋得意地说:“我荣耀,10年的功夫没有白费。”可是,有一天,父亲却突然看见儿子作的一幅画:一只乖巧的小羊在弹琴,一个大灰狼呲牙咧嘴地站在琴旁边,说:“你得一直弹我爱听的曲子,不然,我就吃掉你!”父亲恍然大悟--乖巧的小羊,还有自由飞翔的小鸟,儿子是在控诉自己啊! 另一位父亲也遇到类似的问题:一位女孩儿在自己家楼后面挖了一块地,种了三行葵花,每行有七八棵。过了一个星期,葵花籽都拱出了芽,长得密密麻麻。有一天爸爸对她说:“种得太密了,拔掉一些。”可是她不舍得,在她看来长得密一些可以结出更多的葵花籽。而且,好好的小苗儿,拔掉是非常可惜的。这样大约又过了一个星期,葵花长高了,但秆子很细,叶子也是黄的。这时爸爸再一次对她说“赶快拔掉一些吧,要不然结不了葵花籽了。”她还是想不通,可是在爸爸的一再劝告下,她只好拔掉了一些小苗苗。但爸爸还是说:“太密了!”爸爸见她舍不得,便自己动手,三下两下就拔了一大堆,这下子,女孩儿急哭了。爸爸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粗暴方式,他对女儿说:“我们搞一个实验吧,留下几棵,以后看谁的向日葵长得好,结籽多。”过了两个月,女儿发现,爸爸间过苗的葵花,果然秆长得又高又粗,叶子像一把大蒲扇,结着脸盆那么大的盘,沉甸甸的,像一个大汉低着头。而她自己的那几棵葵花,长得只有手指头那么粗,结的盘倒挺多,但只有小茶杯那么大,而且连一棵饱籽儿也没有。到了收葵花的那一天,爸爸一边掰开一盘大葵花,一边对女儿说:“少可以变多,多可以变少。”女儿从自己的选择和比较中,既增长了知识,求知欲也得到了发展。 两位父亲相比,第二位父亲无疑比第一位父亲要聪明很多,因为他知道,要让孩子学习知识,获得本领,要用巧妙的方法,粗暴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的。而第一位父亲,不顾儿子的亲身感受,认为自己的做法是为儿子好,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子身上。这样做,也许会像这位父亲那样,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给孩子造成的痛苦,却是成年人难以体会的,甚至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 习惯培养也是一样,要取得好的效果,父母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建议父母们在培养习惯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儿童,要把儿童放在主人的地位去思考问题。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能接受父母的要求,或者目前培养习惯还早,也有的父母对孩子管得很宽很细,在为了孩子好的名义下,要么过度保护孩子,要么过于死板地要求孩子,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从根本上说,都是忽略了儿童的接受能力。这样做,一方面可能使孩子受到过分的限制,使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习惯,逃避习惯培养。同时,父母的过度限制或保护,还在悄悄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不行,你不能。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孩子要培养良好习惯,难度就会更高一些。当然,相信孩子们的接受能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 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还要深入了解儿童,根据儿童的天性来培养习惯。父母帮助孩子培养良好习惯,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去进行。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如果不能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习惯培养很容易走弯路,走错路。明明孩子的性格是内向的,如果非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外向的人,这是比较难的,也是违背孩子的本性的。如果孩子是个慢性子,父母却要改掉孩子“爱磨蹭”的不良习惯,恐怕也会让孩子痛苦,父母难受。因此,父母在帮助孩子养成各种好习惯的时候,要考虑孩子的人格、兴趣、爱好,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关于习惯培养的差异性问题,本书第六章有详细论述,在这里不做过多的理论探讨。 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就是要用适合儿童的方法去培养儿童。儿童的个性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智能组合等都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的时候,要考虑不同的方法。有的孩子爱运动,父母可以在运动中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的孩子喜欢画画,父母可以考虑让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培养孩子专注、爱思考的好习惯等;孩子喜欢唱歌,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唱英文歌曲中学到英语知识或者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等。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在习惯培养中得到孩子的承认,也才能有好的效果。 尊重主人地位,就是要让儿童多参与。父母往往爱给孩子作决定。在父母看来,

回答2:

家长首先应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深深铭刻着父母亲行为习惯的印记。所以,身教重于言教,家长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慢慢引导和培养孩子讲卫生的习惯,时间长,慢慢就会得到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