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2024-12-21 06:05:5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这首诗的白话文意思是:放牛的孩子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该句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所见》,全诗原文如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作者偶然所见的一件小事,所以名曰《所见》。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回答2:

这首诗是清朝的袁枚所写的《所见》。全诗的白话翻译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扩展资料:

《所见》

【作者】袁枚

【朝代】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白话翻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回答3:

作品原文: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白话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袁枚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其《所见》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悠然自得的牧童形象,诗句连贯,简单易懂,这正是作者的创新之处。

请添加详细解释

回答4:

古诗词: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回答5:

这首诗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为开篇,展示了一个自然景象。牧童骑黄牛,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田园风光,也暗示了宁静安详的氛围。歌声振林樾,使得整个环境更加活泼起来,充满了生机和欢乐。
接着,诗人表达了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景。这里的捕鸣蝉可以被理解为诗人追求美好事物、追逐理想的象征。牧童想要捕捉到鸣蝉的声音,表现出他对美好艺术、自然声音的渴望和追求。
在这样一种期待之中,忽然闭口立。这里的闭口立可以理解为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无法实现愿望的突然中断。或许是因为鸣蝉停止了鸣叫,或者是诗人被其他事物吸引而忘记了最初的追求。无论具体原因如何,都表达了一个突如其来的失望和遗憾。
整首诗通过描绘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以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却在期待之中突然失去了所追寻的目标。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使整个诗歌充满了戏剧性和反转,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首诗通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以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四幅画面,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田园般宁静而美好的世界。但在诗人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却经历了一个突如其来的失望和遗憾。诗人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和理想追求的渴望和无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与回味。这首诗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引发读者对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