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才学这么高为什么不考进士

2024-11-25 05:22:3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曹雪芹很可能参加了科举考试,可是他名落孙山,没考上。这种现象太普遍了。科举制度似乎是为了选拔会写作的治国人才而专门设计的制度,保证了基层的学者都有鲤鱼跃龙门的机会。可是中国最有名的文化人,在这个制度中,要么是终身没有考上,要么是在官场受到打击被贬之后才写出传世的文章。在明清两朝前者更为突出,在几乎所有门类的艺术家中,最出类拔萃的一批人都没有机会考中状元。比如:施耐庵、冯梦龙、蒲松龄、吴承恩、唐寅,在这串名字之后加上曹雪芹一点也出奇。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有两首词批宝玉,作者说,“批得极恰”。以往,大家往往将这段西江月的判词看成作者似贬实褒的赞语。我不这么看。一个享尽繁华的人,他受到的贫穷的刺激,应该是深入骨髓的,哪里还有心思说风凉话,甚至表扬自己?这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他对自己恨铁不成钢,对自己境遇不满是毋庸置疑的。他一定会认为自己“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考不上科举也是因为“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腹内原来草莽”,所以自己确实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寄言大家“莫效此儿形状!”他在茅屋写下这么一段关于自己评语的时候,是多么的伤心与凄凉。

回答2:

童年曹雪芹淘气异常,厌恶八股文,不喜读四书五经,反感科举考试、仕途经济。虽有曹頫严加管教,请了家庭教师,又上过几天家塾,但因祖母李氏溺爱,每每护着小曹雪芹[5] 。幸而曹家家学渊深,祖父曹寅有诗词集行世,在扬州曾管领《全唐诗》及二十几种精装书的刻印,兼管扬州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