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中不允许三个平声的出现?

是吗?
2025-02-25 10:25:2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楼主的理解错了,不是不可出现三个连平,而是在结尾处(每句都是),不能出现三连平.连着三平,叫"三平调",是古风的典型韵法,近体诗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你在看一首诗的时候,看他每句的结尾,如果是三平调,那不是乐府就是古风.在用普通话读古近体的时候,有三平调的话,那是有入声字,现在成了平声.
古人做近体诗,及其严格,传下来的好诗,绝对不会出现失粘,孤平孤仄,三平调等错误,在读的时候,最好先学一点古汉语的知识.
楼上讲的都对,就是太简单,诗词格律复杂的很,不是你去复制几段就解决了的.

回答2:

格律不是诗词的本质,而是诗词的特点,尤其是格律诗词的特点。不合格律的诗词就不是格律诗词。这就好比黑色的马它就肯定不是白马。但不合格律的诗词是不是就不是诗词呢?这却未必。就好比黑马虽不是白马,但它也还是马一样。

一向有人认为古体的格律更严,其实是有些偏颇的。应该说是后人的拟古体格律很严,而真正在格律诗形成以前的古体并无严格的格律。我很难想象“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故意把“东南飞”安排为三平声的。对于词,可考的民间曲子词也多有不合格律的地方。况且据稻香老农的统计,唐全诗中仅犯三平三仄的,律诗就有一百多首,绝句更有两千多首。所以,只能说格律是诗词的特征,却不是诗词的本质特征,更不是诗词的本质。

诗词之所以需要格律,是因为韵律优美的诗词对于表意有极大的帮助,能够更充分的展现诗歌的内涵,而不是因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本身有什么魅力。如果真的是因为有格律的诗词看起来才“象”诗词的话,格律恐怕只能成为一种死学问了。

当然,古人提出不犯三平,更有助于诗歌的圆润自然,如果出于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且又不求借诗出名,还是随性吧。毕竟现在社会,能写出真正律诗的,已经不多了。

建议你去http://blog.oeeee.com/liguotao/ 看看,讲的不错

回答3:

不是,三个平声的出现常见。--平声,也就是现代汉语中的一声和二声: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是平声

如果你问的是三个一声,那就很少见了。

回答4:

是的,因为如果三个平音连在一起,那么读起来就没有那种声律美了。

回答5:

应该是的,楼上提到的《静夜思》是古绝吧,不是律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