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作的认识和感受

对工作的认识和感受
2024-12-22 12:13:4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对工作的认识和感受


 我在此谨谈谈我对教师职业及相关一些问题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巧的是我出身于教师世家,小时候的梦想也曾是当一个让人称道的好教师,但因为我考大学的那几年教师职业恰好不被推崇,我忍痛未报考师范类大学;到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又有一个留校当教师的机遇,但我就读的那个大学有一个让我当时很不愿接受的规矩:必须先当一年军事管理干部,然后才能回教研室做教师。我非常不理解并请有意留我任职的教研室领导向系领导请求为我破例,但终于未获准许,我也就愤而离校了。自此我就与教师这个职业彻底绝缘了。当然,也许将来我从现在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以后,可能会有机会争取到一个做校外辅导员的机会,补此旧梦作为安慰。

  要说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我不得不从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师说》谈起。他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三分法概念数千年来深得人心,但历史走到了今天却似乎又有了很大的不足,因为它仅仅谈及了作为教师的三项具体工作任务,遗漏了很多其它问题,比如“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在启功先生接受北京师范大学委托为该校拟写校训之时,他非常精到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答案即是八个大字的北师大著名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套用韩愈的语式,可概括为“富学、范行”两句。可以看到,韩愈的三句话,侧重于教师的三大具体的工作任务,即:传道、授业、解惑。而启功先生的两句话侧重为师的标准。我个人认为,这两句话的重要性当在韩愈的三句话之上。

  但问题在于启功先生的标准主要讲的是作为教师的外在标准,而对作为教师的内在品德却没有提及,大概老先生认为:既然投身教师这个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职业,其为师之品德是不须多言的了,所以老人家无庸置疑地大胆舍弃了。

  只是现实世界却残酷地证明:老先生片面了。何来此言呢?

  我在检察机关从事刑事检察工作,因工作习惯比较关心全国各地发生的各类刑事案件。在各类刑事案件中,让我最感到痛心甚至感到恐惧的莫过于教师对于学生的犯罪了。这些我们最信任最尊崇的人怎么了?结论是:师德匮乏,并逐步发展到恶性膨胀。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应该在富学、范行前面再增加一句:修德。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教师的师德是非常高的,但正因为个别教师的丧德恶行太过令人恐惧才反面印证了教师“修德”的重要性。

  我们还有必要继续进行推进式思考。

  以上所述,无论是修德、富学、范行,还是传道、授业、解惑,都是把社会作为一个主体,片面地对教师职业者定要求派任务。但据我所知,作为一种社会分工、作为一个职业,教师的肩上承担着我们太高的期望和太重的责任,以至于有许多教师在重负之下被压垮了,比较引人注目的表现有改行和沉沦两种,其实还有一种不那么引人注目的表现,那便是勉为其难地支撑直至实在撑不下去造成人格、经济、家庭乃至方方面面都彻底破产,甚至被社会遗弃。与那些因沉沦犯罪而罪有应得的个别人相比,这些因无力支撑而濒临消耗殆尽的大多数实在是令人深深地同情和痛惜,也让我们不得不再进一步地深思:怎么了?怎么办?

  可能不得不回到国家与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群体的责任上来。因为我们片面强调对教师提要求、压担子,但我们不知不觉中忘记了社会对教师所应该承担的责任。重视教育和尊重教师因为这些年来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句非常凝炼的口号:“尊师重教”。但是我感到我们的认识水平和我们的政策导向离实际效果仍有很大的距离,常常让人觉得这句口号是非常地空洞和飘忽:第一,我们可以发现“尊师”与“重教”在逻辑顺序上排错了,应当把“重教”排在“尊师”之前,即并非因为要“尊师”才“重教”,而是因为要“重教”才“尊师”。第二,在“重教尊师”的口号和政策导向之下还缺少一个有效的中介使教育真正得到重视、教师真正得到尊重,正是因为这个中介的缺乏,使“重教尊师”的政策不得落到实处、不能取得实效。这个中介应该是什么呢?套用一个经济运行的术语,我认为应该是:投入!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重教、尊师”后面再增加一个能够避免使“重教尊师”的好政策流于空洞的新概念、新词汇:投入!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语词系统:

  (一):重教、尊师、投入;――对社会的要求;

  (二):修德、富学、范行;――对教师的要求;

  (三):传道、授业、解惑。――对任务的要求。

  前列第(一)项重在强调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特别是对于教师的责任;第(二)项重在强调教师对于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责任;如果有了这两方面的基础,则第(三)项中,对教师职业任务的要求将是很容易完成的。

  以上是我对优化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质和办好教育事业三方面事情的一点个人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