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小品的艺术特色及形成原因?

2025-01-02 23:20:1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赵本山的喜剧小品裹挟着亿万观众的笑声和赞誉,不知不觉中向我们走来。在中国当代小品艺术发展史和各个小品创作表演群体的背景上,赵本山喜剧小品艺术就像一尊浮雕,鲜明地凸现出来,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占据着小品艺术宝库中重要的一席之地。
  赵本山小品让世纪之交的中国充满了朗朗笑声。中国观众今天能享受到赵本山小品艺术,据说应该感谢的是姜昆。1987年,姜昆在辽宁铁岭偶然看到赵本山的一场演出之后,他极力向中央电视台导演推荐赵本山。
  1990年赵本山一走上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辽北小品就在中央电视台生了根。每年的春节晚会要是没有辽北小品,观众就觉得这台晚会没有味道。十几年来,赵本山受到了亿万观众的深深喜爱。
  赵本山小品缘何能受到观众喜爱?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崔凯说,以赵本山为代表的辽北小品是根植于东北特有文化的一种艺术样式,带有显著的东北地方特色。东北冬季气候寒冷,时间长,进入冬天就是农闲。漫漫冬日,“猫冬儿”的人们靠什么娱乐?弄个火盆土炕上围坐一堆,唱地方戏“二人转”,讲故事、说笑话,你一句我一句,传统的,现代的,逗得大伙儿哈哈一笑,各种情绪、情感就都得到了渲泻。可以说,东北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属于北方特有的文化,辽北语言充满了生动、鲜活的因子,生命力非常旺盛,特别是地方戏“二人转”,男演员就叫“丑”,女的叫“旦”,三分“旦”七分“丑”,丑角在二人转里调解气氛,制造笑料,一串串即兴的说口,非常生活化。加之,东北人性格开朗、率直,说话一步到位,形成东北文化土层里特有的幽默感。
  黑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赵本山,加之他天生的那种喜剧感觉,形成了赵本山小品独有的艺术魅力——把一切生活中的东西拿过来,经过赵本山的嘴一说出来,就是笑话。
  赵本山小品最大的语言特色首先是丰富、生动的口语。赵本山从“二人转”继承了一份重要的艺术遗产,这便是“说口”,他不但能准确掌握传统说口的节奏和韵律,还能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用现代词语以及乡村俚语创造出崭新的说口风格。语言节奏鲜明,十分上口,富有韵味,而最没效果的词儿到了他嘴里也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应。
  其次,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看似轻松,却耐人寻味,“就兴你们年轻人连蹦带跳,又搂又抱,我们老年人就只能干靠。”《相亲》里徐老蔫一句说到观众心坎里,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心里还有种酸溜溜的感觉。赵本山以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准确地抓住了各种人物的转折关系,也准确地抓住观众心理和情绪,每一句话、每一字都能和观众心理合上拍。
  赵本山塑造的“蔫哏”系列,是他艺术作品里最突出的部分。他疲疲软软、拖拖沓沓,话头里带滑稽,善良里有狡诘,不时甩个疙瘩口,甩个小包袱,冷不丁冒出一句让人忍俊不禁的话。小品《相亲》里,当马丫问什么叫“傻样”时,徐老蔫答:“这还不懂,搞过对象的人都知道,一般情况下,说出傻样这个词,那就百分之八十了。”还有“幸福是什么?遭罪。”徐老蔫对马丫的一系列揶揄调侃,善意的捉弄,是爱到极致时的一种逆向表现,巧妙地烘托出老蔫对马丫的一往情深。
  再有就是赵本山的语言极具喜剧意识,他在一系列小品中扮演了形形色色的喜剧人物,其年龄、身份、形象、性格各不相同,只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主人公万变不离其“丑”。扮相“丑”、语言“丑”、动作“丑”,他一本正经地扮演着一个个丑得不能再丑的形象,其结果却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令人心旷神怡的喜剧美。如在《相亲》中赵本山为徐老蔫设计了蹒跚的步履、不时还低下头用脚尖蹭地等等形体语言,这些观众不觉丑,只感到好笑、逗乐,让人感到人物善良朴实的本性和生活的真实。
  “笑的制作者是可敬的,赵本山及其小品艺术拔动了时代的笑神经,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大规模的笑的时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对赵本山的小品艺术非常欣赏。他说,笑也需要一个由头,赵本山小品给人们提供了这个由头,艺术家经过高超的艺术,善良的挑逗,使人们开怀大笑,放松身心,愉悦情感,从农民到教授谁不需要会心地一笑呢。
  辽北小品在舞台上已经活跃了十几年,十几年里,中国观众在黑土文化酿造的笑声中不知有过多少陶醉;十几年里,以赵本山为代表的辽北小品艺术家们却无日不在苦苦求索,不断地创新、超越、提升自己,为观众捧出一个又一个艺术精品。
  一帮“农民”打造了“赵本山”   
  新华网沈阳9月17日电 (记者 李善远 张非非) 提起赵本山、潘长江、范伟、高秀敏等这些著名小品演员的名字,国内无人不晓。但提起崔凯、张超、张惠中、何庆魁、李春明、乔杰等人的名字,却鲜为人知。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小品之所以能够历时十余年全国走红,跟这些作家、编导们的长期艺术创作与默契配合密不可分。
  同赵本山一样,这些作家、编导们都来自于东北广袤的原野,其中大部分人原本就是农民。他们不仅熟悉赵本山,更熟悉这里的农村和农民。多年来,由他们组成基本固定的写作导演班底,一直根据赵本山等演员的特长,量身定作,实行编、导、演一条龙创作方式,使演员们的艺术表演天份充分发挥,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东北小品艺术形象。赵本山曾在不同场合说过:“没有他们就没有我赵本山的今天。”
  地方戏作家、原铁岭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李忠堂是以赵本山为代表的辽北小品创作队伍的领路人、伯乐和良师。
  1982年,李忠堂与被他带出山村、时任铁岭民间艺术团副团长的崔凯共同创作了拉场戏《摔三弦》。剧中的主角是一位盲人,表演难度较大。由谁来扮演呢,李忠堂便想到了赵本山。当时赵本山还是铁岭县莲花乡一个农民,被西丰县剧团借调做临时演员。因他演过一个二人转《包公断后》给李忠堂留下深刻印象。在《摔三弦》这出戏里,赵本山把盲人形象刻划的惟妙惟肖,征服了观众。《摔三弦》摔出了一个赵本山。李忠堂、崔凯和导演张超都为他的艺术悟性感到惊叹。随后赵本山便被正式调入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开始了他作为一个专业演员的艺术人生。
  1987年铁岭著名编导李春明创作了一出拉场戏《大观灯》。戏中的盲人和瘸子两个角色分别由赵本山和潘长江出演。正是这出戏把赵本山从铁岭带进了沈阳,让省城的观众笑破肚皮、笑岔了气。《大观灯》一连演了300多场,场场爆满,这在辽宁戏剧史上是没有过的。也就是在那个时期,以赵本山为代表的铁岭民间艺术家们为以后小品这一戏剧样式走进艺术殿堂和千家万户奠定了基础。
  一个艺术品种的诞生,既有社会文化积淀的因素,也离不开作家的具体创作活动。有过二人转创作和导演经历的地方戏作家崔凯是辽北小品创作的开山人。1987年他创作的小品《如此竞争》使辽北小品在风格和形式上开始走向成熟。
  《如此竞争》是赵本山演出的第一部小品。在戏中,赵本山与巩汉林以精湛的演技,把互相拆台的两位小贩形象的表现得入木三分。这部小品开创了辽北小品机智幽默的风格特征,并推出了能够运用自己的表演天才最大限度张扬这种风格的笑星赵本山。
  此后赵本山和铁岭民间艺术团二人转演员李静合作,联袂演出了张超、乔杰为他们创作、导演的小品《1+1=?》,摘取了东北三省首届民间艺术节最高奖。在这部小品中,赵本山塑造的胆小怕事、机智幽默的农民形象,展示了他艺术才能的另一面。编导们也发现了他表演中小狡猾大善良的蔫哏特点,决定按照这个风格为他开辟新的戏路。
  然后,张超又为赵本山创作出小品《相亲》。1990年赵本山带着这个小品第一次走上中央电视台节目晚会,产生了轰动效应。这出戏里徐老蔫的形象成为赵本山蔫哏表演风格的代表。从《相亲》到《小九老乐》,再到《征婚》,三部小品连续三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打响,形成了赵本山的蔫哏系列,也成为赵本山小品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1997年以后,辽北小品艺术家群体中多了两个引人注目的人物,这就是何庆魁、高秀敏夫妇。何庆魁,这位在松花江畔当了20年渔民的作家,跟赵本山一样的出身,一样的真实,一样的聪明和一样地热爱生活。正是因为这点,他与老赵成了铁杆朋友和搭档。何庆魁与赵本山第一次合作的小品是《红高粱》,后来又有了《拜年》、《昨天、今天、明天》、《钟点工》等。两位搭档在春节晚会中先后获了五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
  现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崔凯说,是因为黑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编、导、演互相配合,缺一不可,而且都有敬业精神,都有一股执着追求的劲头,才使得文艺舞台这股东北风刮得很长、刮得很强。
  东北黑土地为中国小品舞台培育了一批杰出的编导和演员,辽北的小品为全国人民生产着热烈健康、酣畅淋漓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