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须立场明确地表示,当代不仅有学习国学经典的必要,而且是很有必要!原因如下: 就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讲,学习国学经典有很多好处: 第一,国学经典中所涉及的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很丰富,可以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培养学习有关知识的兴趣,开阔自己的知识面和眼界; 第二,国学经典的作者大都是国学大师,他们想要表达的理念都是很正面的、是对人思想的成长很有启发的,正处在人格的形成阶段,接触这种比较积极正面的思想,无疑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好处; 第三,国学大师们的文章经过他们自己的千锤百炼,无论是文风还是文字,都很精炼、老道,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学生们借鉴,多多诵读研习大师们的文章,对写作、表达会大有裨益。 就国家总体的教育发展来讲,学习国学经典也是利大于弊; 其一,国学经典可以很好的作为范本,来培养人文素养,陶冶情操,开发情商,为国家未来的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其二,国学经典中所表达的文化,不仅是学术界的财富,更是我国历久弥新的精神宝藏,是国家的骄傲,民族的灵魂!他们所散发出的光芒,是不能被掩盖住的! 其次是针对有些人的观点,认为国学经典中的文化、修辞已经过时,但我认为那是无稽之谈!国学经典是隽永的,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看看外国的一些文学经典,至今还被他们的国家人所购买、收藏,因为他们知道,那是他们祖先最伟大的精神财富,是绝不能抛弃的家产!
有必要,“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又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孙诒让(1848-1908年)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
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洞国学”、“庐山国子监”、“庐山书堂”等),首次使用了“国学”这一概念。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宋代书院兴盛,涌现出白鹿、石鼓(一说嵩阳)、睢阳和岳麓四大书院。由此来看,“庐山国学”实际上是一所既藏书又讲学的“学馆”,亦即后来的“书院”。
在当时的境域下,所藏之书和所讲之学,自然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从宋代四大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学”这一概念的使用,与“国医”是一样的。“国医”即国家的医学,“国学”自然亦即国家的学术了。在还没有“西医”、“外学”、“西学”等概念的境域下,这本来是个很好理解和接受的概念,只是当“西医”、“外学”、“西学”出现后,才容易产生歧义而引起争论了。
但是,真正把“国学”同诸多“外学”相提并论,即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二十世纪初。
有的哟,国学是华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作为华夏的传人,我们有义务将他们传承下来并将其发扬光大。而且国学是门需要积累的文化,如果一个人连国学经典都没读过,他的文化程度和对国家的理解可见一斑。不但如此,国学经典的文笔都较优美或诠释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多读对我们的学习和与他人的人交往都有好处哦!
必须有哇,为啥?
国学经典对中国人影响至深。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要想了解自己所处的国度,所处的人情网圈。就去学国学吧。
另外,国学经典本身也是很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你完全可以当作好的书本,认真研读。
总之,不了解国学,就不要轻易的评判值不值得读,只有读完了以后才能给出客观评价。
ok?
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