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心学本身就不是一门死的学问,与其说其为一门学问,不如说是一种道,既“知行合一”的道。所谓知行合一, 并不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而是指良知与良行与由意产生的行相统一,与其对应的,是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与行的概念,意既为私意,行既是行动。从王阳明贵州讲学第一次提出“知行合一”开始,直到他晚年,才真正解释清楚何为知何为合一。通俗的说,王阳明认为,人本身存在一个属于自己的道德规范与其相对应的行为准则,这便是良知与良行,并且这是独立在现实世界之外的,也就是说,良知与良行并不以外界事物而改变。与其相对应的,便是意与行,所谓意,便是人在外界事物影响下所产生的意识。行既为人在现实世界中做的实际行动。通俗的说,王守仁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一个现实世界中因外界事物影响而做出行为的自己和在思想中以良知和良行为规范的自己。后者既所谓的心。并且往往现实中的自己与心中的自己是不匹配的。请注意:这里王阳明强调存在一个精神层面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是有深刻意义的。例如,一个人明知道犯法不对,却依然做犯法的事情。以程朱理学来说,这个人属于不是真正明白犯法不对这个道理,而对于心学来说,他是属于在意的影响下做出了行,不是他自己的良知决定的,既所谓的真知。通俗的说,就是这个人在做违心的事情,而并非他是不懂违法不对这个道理。王守仁的《王阳明四句教》总结了知行合一的意义: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由外在事物影响产生的意念做出的行为就有善恶之分了,良知便是明白熟善熟恶,做好事屏弃那些不好的那是格物致知。纵观王守仁一生,其为成为圣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四句话,便是其圣人之道。但真正要能参悟是不容易的,首先要明白格物的意义,这不仅要求辨清是非,还要求知道自己。因为心学认为人由于外界事物影响产生的所有意念都是欲望,既私意,要做到格物,必须首先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要做什么。比起一日三省吾身这个要求是时时刻刻都在自省。其次,王守仁并不是认为所有的私意都是错误的,也就是并不是灭欲。这也是心学的精华所在。要想真正领悟心学,就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心学的宗旨是认识自己,并且使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自己的良知。我认为要掌握“知行合一”,光从理论上学是一辈子做不到的,这是一条路,是磨练人的一条路。关于心学的得道中人,我最推崇的是徐阶。虽然他不是王守仁的嫡系弟子,但我认为他是为数不多得到王守仁真传的弟子,其他的弟子大多偏向心学的某一特征。而只有徐阶真正掌握心学的宗旨。并且我一直也是这么认为,“知行合一”不是简简单单的说是某次行为与良知相符更不是肤浅的说要心口一致。而是指明白自己所想,明白自己所做,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明白自己这么做了以后符不符合自己的良知。如果符合,这便是“知行合一”。徐阶在奸臣严嵩手下忍辱负重20年,20年中韬光养晦,不曾仗义执言,只为有朝一日能肃清奸臣,振兴国家。如此行为即便跨越了20年,20年中会有许多看似不符合其良知的行为,但这便是“知行合一”,便是大义
王守仁目前是最后一个圣贤,其心学的创立和发展影响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最杰出弟子徐爱(好像是的,记不清楚了,具体可参见传习录),不过其英年早逝,正如当年颜回一般。心学的领悟在于一心一用,心学的精髓就是致良知,多从生活感悟,你会发现心学之博大精深皆归于良知二字。推荐书籍《传习录》《王阳明集》
我都怀疑他的学说有没有被继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