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生内镜就是在胃镜的前端安置一个很小的超声探头,这样呢我们就可以一方面通过胃镜来观察胃表面的异常情况,而胃壁或其周围的情况就可以通过超声来观察了,就像安了一个透视眼一样,穿透胃壁看胃周围的情况。
那超声胃镜可看到哪些内容呢?首先可以看到胃粘膜下隆起物,你比如说,我们做胃镜发现胃里有一个类似于息肉的东西,可是我们不知道它有多深,来自于胃的那一层,我们通过超声胃镜就可以做到,如果我们通过超声内镜发现它来源于胃壁的第一层,那我们就可以确定它就是息肉,还有在胃镜下我们发现类似于平滑肌瘤或间质瘤的隆起性病变,我们通过超声内镜发现它来源于胃壁的第二或第四层,就可以明确了,随着胃镜的普及,早癌的发现越来越多,我们想了解下它能不能通过胃镜切除,那就更离不开超声胃镜了,只有不超过粘膜下层的病变,才可通过内镜安全的切除。
超大胃镜的作用不限于此,通过对消化道癌的检查,它可准确地分辨出肿瘤侵犯的深度,和周围器官受侵的情况,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即TNM分期,它对于肿瘤的外科切除意义极大。
超声胃镜因为紧贴胃壁进行检查,对于胃后壁的胰腺显示良好,而传统的体外超声因为受胃肠气体等影响,胰腺显示总是不令人满意,超声胃镜甚至可以发现2-3mm大小的病变,这对于CT、MRI、体外超声都难以做到,另外,超声内镜还可进行细针穿刺活检,这可以直接对病变组织定性,明确病变性质。
远端胆总管和壶腹部对于体外超声一直近似于盲区,而超声内镜可以通过十二指肠轻松完成这里的检查,为ERCP或外科治疗提供明确的方向。
晚期肿瘤的病人因为肿瘤的疼痛等,通常生存质量很差,而我们可以通过超声内镜引导下进行腹腔神经丛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胰腺假性囊肿传统上都是通过外科进行手术的,创伤大,术后再发的机会也大,而超声内镜通过超声探头的引导,进行穿刺、引流,创伤小,费用低,术后并发症极低,极少复发。
超声内镜的用途不限于此,还有越来越多用途被开发出来和正在开发出来。
在医学超声内镜成像领域,延时和叠加算法(Delay and Sum,DAS)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超声成像算法。该算法计算复杂度低,能够快速实现超声成像,但其成像结果却存在分辨率低、SNR低的缺点。
因此,为了改进上述算法不足、提高成像质量,Jørgen Arendt Jensen[1]等人将雷达领域的合成孔径技术应用到超声成像领域,提出了一种合成孔径超声成像算法(Synthetic Aperture,SA)。
在SA算法中,超声换能器每次通过单阵元发射超声波。由于医用超声换能器尺寸较小,因此单阵元发射的超声波可视为球面波[2]。该球面波形成的球形声场覆盖了整个成像区域,此举扩大了发射声场的空间范围,改善了传统超声成像算法发射声场空间范围较窄的缺点。
该算法的具体成像过程如图3所示。首先,超声换能器由单阵元发射超声波,待测物体反射的超声回波被换能器的全部阵元所接收;接下来将所得到的回波信息进行延时叠加处理,即可得到一幅低分辨率图像;使用所有阵元依次发射超声波,重复上述过程,即可得到等同于发射阵元数目的多幅低分辨率图像;最后,将所有低分辨率图像进行加权叠加,即可得到一幅用于最终显示的高分辨率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