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1年,大萧条中,西方国家物价和工业产出急剧下降,但是中国的物价和产出都保持了持续增长
看图和资料
http://www.topcj.com/html/4/SCCL/20081015/232079.shtml
1.全球媒体和市场都在担心未来会出现大萧条,而根据我们的全球博弈阶段论框架,全球只会出现短暂的大萧条,未来的全球经济更类似70年代的滞胀。因为1929年当时导致大萧条的金本位、央行和政府迟滞反应,以及国际孤立主义都不复存在。顶 点 财 经
2.特别是我们认为有效的货币政策能够避免经济大萧条。1929年的中国经济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3.1929-1931年,大萧条中,西方国家物价和工业产出急剧下降(图1、2),但是中国的物价和产出都保持了持续增长(图3、4)。
4.当时的旧中国财政政策基本无所作为,回顾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宏观经济,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银本位(中国是当时世界唯一的银本位大国)和竞争性银行体系而实现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表1)使得中国在大萧条期间货币供给始终没有减少,银行危机也没有普遍发生,最终使得中国经济在整个大萧条时期表现良好。
5.1931年之后,西方国家逐渐退出金本位制,并且其推出的先后顺序也决定该国摆脱货币紧缩的顺序,从而决定了该国经济复苏的顺序。摇钱树下看摇钱术
6.目前,中国政府保持了谨慎的心态对待全球金融危机,不仅有充足的财政保障,而且货币政策也非常灵活,同时开始大力通过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来刺激内需,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来促成产业升级,我们认为经过本次经济调整,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未来潜力仍然非常大。摇钱树下教你摇钱术
一、大萧条时期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顶点 财经
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萧条通过金本位的传导,逐渐蔓延到其他主要西方国家,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从1929年开始,以美、英、法、德为代表的金本位国家物价和产出都急剧并且持续下跌。
自1929年至1931年,中国上海、天津和广州三个代表性城市的批发物价却都呈上升趋势,总体来看,中国的平均物价上升了25 %左右,显示出这几年出现了轻微的通货膨胀。工业产出在大萧条期间也保持了持续的增长,并且在1929年至1931年危机最严重的3年,工业产值增长率甚至出现了增加,表现出了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经济走势。
二、白银本位乃大萧条时期
中国繁荣之主因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就开始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到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的经济开放度已经非常高。在如此高的经济开放度下,中国经济怎样度过上世纪30年代那场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中国经济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走势呢?
考察大萧条期间中国的经济体制我们会发现,在该时期,当主要西方国家纷纷恢复到金本位时(英国于1925年、法国于1928年恢复金本位,到1929年,除了一些拉美和亚洲国家,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加入了金本位集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实行银本位的大国,使得自己一定程度上隔离于世界经济的萧条之外,并且出现了短暂的繁荣。由于银在金本位国家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因此总体物价的下跌也包括银在内,表5的数据显示,银价在1929年开始连续四年下跌,其价值几乎跌去了一半(从85.14跌到45.12)。
银价的跌落从两个方面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第一是贸易条件的改善,第二是信用的扩张。由于中国是银本位国家,银价相对于金价的下降,其作用相当于中国货币的汇率相对于金本位国家的一次贬值,按照金价衡量的中国产品价格比从前更加便宜,从而有利于中国的净出口。如图6显示,中国的外汇指数从1929年至1931年大幅贬值,与此相对应,虽然西方国家大萧条导致需求锐减,但中国的出口额下降的很少,下降幅度比世界出口要小的多。顶点财经
图3至图6的数据显示,中国从1929至1931年的世界银价下跌中受益,但1929至1931年银本位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短暂繁荣在1931年秋天逆转,这一年的9月英镑脱离金本位,1932年日元脱离金本位,接着是日本和一些国家的货币相继贬值,特别是日元贬值了40 %,其结果是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半数以上国家的汇率急剧上涨,图6显示的外汇指数在1931年以后有一个大的攀升,银价在1932年以后也从下降的趋势转为上升,汇率升值的结果是中国出口贸易1931年后急剧下降,从9亿多元猛降到5.6亿元。同时,西方国家退出金本位制的先后顺序也决定该国摆脱货币紧缩的顺序,从而决定了该国经济复苏的顺序。美国1933年退出,其出口在1933开始就出现好转,法国最晚,直到1936年才退出,因此,其出口到1935年末仍然没有反转
1933年,美国脱离金本位,使中国的汇率上升更加严峻,美联储放弃金本位后,将货币准备金改为“金三银一”的比例,为了达到这一比例,美国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收购白银,使得白银价格大幅度上升,中国白银开始流失,这一措施对于大萧条期间的中国经济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如图5,从1932年开始,白银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说明了中国对外贸易变为逆差。美国收购白银的政策使得白银价格暴涨,银价从1932-1933年的低水平涨到1935年中期的最高峰,上升了2.5倍左右。汇率上升一方面使得中国的出口在1931之后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白银流失造成通货紧缩,进而使得中国的农业产出大幅下降,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许多家庭的破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美国的白银购买计划促成了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成功。
为了抑制白银出口造成的通货紧缩,中国国民政府在1935年进行了货币改革,废除了银本位,实行法币本位。货币改革扩大了货币的流通量,使得中国经济最终摆脱了通货紧缩,1936年主要谷物收成的价值达法币56亿元,比1933年至1935年的平均产值高出17亿元,几乎增加了45%。
三、扩张的货币政策与萧条治理摇钱术:曝光主力最新操作动向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世界上很多国家主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走出经济萧条,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财政政策基本上无所作为。虽然也实行了赤字财政,但中国政府能够调动的财源不多。关税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大约占到总数的一半,盐税占1/4左右。财政开支主要用于军事和债务,如图10,在1927至1936年间,军费、债务开支占总支出的比重基本上在70%以上。军事上的巨大开支阻碍了政府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之中。这种状况使得中国经济走出萧条,开始反转的任务就落在了货币政策上。
表1给出了中国1930至1936年期间货币供给的情况。由表1可见,在1930至1932年间,银币持续增长,如前文所述,这是白银相对于黄金贬值后白银从国外流入的结果。1932年以后的银币则完全相反,其不断减少的存量说明了西方国家脱离金本位和汇率贬值以及美国的白银收购造成中国的白银外流。铜币的趋势也是不断减少的,但在整个大萧条期间总的幅度并不大。在总货币的构成中,与前面两项不同的是,在整个大萧条期间,纸币和银行存款则处于不断上升之中,由于1935年之前,中国是银本位,因此纸币数量比较稳定,但银行存款仍在上升,这使得中国的货币供给不断增长,这也正是图4显示的工业生产始终没有下降的原因。中国货币供给中的重要部分银行存款的增长,则根源于中国竞争性的银行体系。这个包括政府银行、私营银行和钱庄以及外国银行的银行体系在大萧条期间的存款和发放纸币使得中的货币增长不断增长,造成了中国事实上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1932年白银流出后的大萧条造成的紧缩主要局限在中国农村,农村经济凋敝以后,内地的资金往城市集中,反而促进了银行存款的增加。
货币扩张既促进了交通运输和建筑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形成,这些都使1929—1936年期间中国的工业生产处于不断增长之中。
表2比较了大萧条期间中美英法四国货币发行情况,中国在整个期间M1货币一直是处于增长的,其他国家则都有下降的年份。具体说来,下降的时间与其脱离金本位的时间是一致的,英国于1931年脱离金本位,美国于1933年脱离金本位,它们的货币供给都在这一年转为正的增长,法国一直到1936年才离开金本位,因此在整个萧条期间,其货币始终是紧缩的,这是法国经济在萧条中衰退最严重的主要原因。
回顾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宏观经济,我们发现基于银本位和竞争性银行体系而实现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中国在大萧条期间货币供给始终没有减少,银行危机也没有普遍发生,最终使得中国经济在整个大萧条时期表现良好。
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当时的旧中国财政政策基本无所作为,回顾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宏观经济,发现主要是基于银本位(中国是当时世界唯一的银本位大国)和竞争性银行体系而实现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中国在大萧条期间货币供给始终没有减少,银行危机也没有普遍发生,最终使得中国经济在整个大萧条时期表现良好。自1929年至1931年,中国上海、天津和广州三个代表性城市的批发物价却都呈上升趋势,总体来看,中国的平均物价上升了25 %左右,显示出这几年出现了轻微的通货膨胀。工业产出在大萧条期间也保持了持续的增长,并且在1929年至1931年危机最严重的3年,工业产值增长率甚至出现了增加,表现出了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经济走势。
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后来波及许多国家的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8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指暴跌13%。第二天,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暴跌22%。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经济危机拉开序幕,迎接人们的是长达10年的大萧条。
到了1932年,约有200万美国人到处流浪——其中有25万以上是在16—21岁之间。这些被当时媒体称为大萧条时期的“漂泊无依的人”中,有两手空空的佃农;有因为大旱三年、离乡背井的农场主;有一大批刚从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青年,还有忽然失业的愁眉苦脸的中年汉子带着生病的婴儿——这些人天天奔波,居无定所。
1929的经济大萧条对中华民国的影响如下:
1、1929-1931年,大萧条中,西方国家物价和工业产出急剧下降,但是中国的物价和产出都保持了持续增长。
2、中华民国有充足的财政保障,而且货币政策也非常灵活,同时开始大力通过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来刺激内需,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来促成产业升级。
3、1929的经济大萧条页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没什么影响,因为那场危机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激化产生的,生产过剩是其主要特点。而当时我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尚不发达不可能出现生产过剩!但列强向中国倾销大量商品情况还是有的。
不知道,不过很想关注一下大家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