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之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2)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3)作动词:往,到......去。例: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4)这,此。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5)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6)我。例
(7)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8)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9)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10)向。例: 然后驱而之善。
(11)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取消句子独立性:所谓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指文言文中某一主谓短语本来可以单独成句,但需要它作一句子成分而不是单独成句,因此在此短语的主语谓语之间放一“之”字使它不能单独成句。
比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一句子中的“父母爱子”是一主谓短语,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在这里不需要它成为独立的句子,因为它和后面的“则为之计深远”合起来是一个句子,所以在“父母”和“爱子”之间加一“之”字,这个“之”字的作用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宾语前置----
一般一个简单句子包含三个部分:主语谓语宾语
表达顺序就是按这样的顺序,如 我爱你
我 是做出 爱 这个动作的人 它是主语 主语词性为代词或名词
做 是动作 也就是谓语 谓语 词性为动词
你 是承受这动作的人 是宾语 宾语词性为代词或名词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宾语没有老实呆在谓语动词后面,而违反顺序跑到谓语动词前面去
一般你先把动词找出来,但看承受动作的宾语是谁 位置在哪 扪如果在动词后就没有前置 如果在谓语动词前就是前置
例句是 何陋之有
这个句子中动词是 有
宾语是何 什么
你看 它跑到动词前面了
虚词之的用法很容易记
一般就代词与助词两个用法
之作代词一般在动词后面 代人事物
之作助词就复杂一点 但一般就作结构助词
在一个名词之前的,并且之字前面还有一部分说明那个名词的样子的 翻译为 的
如 楚之南 楚地的南方
在一个名词和动词之间的 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它的作用就是告诉你这个小句不是完整独立的,它只是一个大句的一小部分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里之在名词师道和动词不传中间 它提示你 师道之不传 这个句子到这还没有完 后面还有久矣
你说 还有其他的一些虚词之类的 那么多 这里怎么能详细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