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道家思想如何影响中国建筑

2024-12-14 10:29:5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儒家哲学的影响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儒家对建筑发展影响中,天人合一是根本性的。“天人合一”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观点。《尚书·洪范》中提到“惟天阴骘下民,···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认为上天保护民众,把九类大法赐予禹,而使得人伦规范有序。从而逐渐形成了以追求天人协调为宗旨的社会观念。同时,儒家文化又强调了天地人中,人居中的人本位思想,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现世的人,其思想是入世,所以才会强调人与人的伦理、礼与德,强调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而天人合一对建筑的影响在于 :
  1.1在类型上形成了中国自己的祭祀天、地的建筑,以创造一个与天及从属于天的神灵的对话场所,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建筑体系中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
  1.2在很多城市建设乃至建筑中寻求与天象如星宿相对应。《周礼·春官宗伯》就记载“······以星图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量,以观妖祥。”在都城、宫殿、陵寝的规划与布局中也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筑阖闾城,范蠡筑越城,皆有象天法地之举。又如《三辅黄图》记载,汉代的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
  1.3通过进一步对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它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规律的把握,使得天人合一的观念逐渐转化为建筑中的相互关系。
  2、阴阳有序的环境观
  环境观是指人对周围环境、以及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认识。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定位下,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在商周时期就形成了后来概括为阴阳的一系列对立而又互相转化的矛盾范畴。《易经》被儒家定为六经之首,并被道家与佛家等接受与弘扬,并由此对中国的社会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在建筑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2.1方位乃至色彩存在主从
  战国以前,大量的王侯墓葬以及后来某些少数民族庙宇以日出的方位东方为其主要轴线方位,明代以前的祖庙牌位也将始祖牌位立于坐西向东的位置。之后,随着五行的发展,以及对天文的认识,形成了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说,中间为人,而四方的神兽则成为人的保护神,于是,居中为尊的方位观开始逐步形成。在面南为尊以后,结合中国的院落空间,南北轴线开始逐渐成为主轴线。五行进一步与色彩等相对应后,色彩也开始有了主从与等级。
  2.2将万物阴阳有序的观念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维护要求相结合,从而影响到建筑
  比如在坛庙、陵墓、宫殿、庙宇等建筑中强调等级、尺寸、规模乃至形式,典型的如屋顶形式,庑殿顶的等级要高于其他形式屋顶,又如斗拱对等级制度的反映、用材制度等等。在居住建筑中也逐步产生影响,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封建等级制度或者说礼制制度的建筑化。
  3、内向、尚祖和中庸的社会心理结构
  中国古代半封闭的大陆环境和以农立国逐步形成了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眷念乡土的半隔绝生活方式,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儒家文化带有内向性,在建筑的营造上表现为防御性的内向性空间,围合院落应该可以说是典型的代表,早自仰韶时期的姜寨遗址、三星堆遗址以及后来的城市、宫殿、住宅到园林等,大都以这种封闭或是半封闭的院落空间为基本单位,同时发展了门屋艺术与空间序列的组合艺术。   中国文化的早熟强化了早期文化的权威,而建立在血缘联系与祖先崇拜基础上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祖制的权威。在建筑上,我们可以看到它集中表现在两点:一是建筑类型上出现了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的祭祀祖先的宗庙;二是在营造坛庙宫室城池的建筑活动中强调遵奉祖制,这是中国木构建筑在数千年的发展中,虽然工艺技术日趋成熟,但却缺少在木构体系类型以及木构之外体系的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庸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其实是儒家追求和谐,避免极端的一种反映,在建筑上则表现为建筑本身的对称与均衡。
  二、道家哲学的影响
  道家文化的起源与儒家相同,也是在《周易》的基础上发展创立,同样也是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基础。道家文化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物我一体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对所及的天然世界的认识。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原指自然而然,老子的《道德经》中讲到“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中也谈到,“天然耳,······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道家文化将自然看作包含着人类自身的物我一体的概念,认为人、山水、花草、鱼虫等等都是从属于物质世界体系的,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道”。这种思想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建筑领域,这种思想观念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园林建筑中,园林中“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成为中国古代人工环境的意境追求。
  其次,赋予环境的各种构成要素以互相依存同时主次有序的属性。在《周易》的基础上,道家发展出了五行之说,后世将其与儒家的礼制文化相联系,使得方位、色彩等也有了主从和尊卑。
  再次,道家文化在后来衍生出道教,在建筑类型上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但是由于道家文化不是主张完全避世,所以道教建筑与世俗建筑在本质上和形式上并无大的区别。
  2.2 以虚为大的哲学观
  在道家文化观念中,虚为大,实次之,虚在中,而实在四周。比较典型的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述“三十辐共一牖,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又如“致虚极,守静笃。”“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这种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它首先说明了建筑的目的是虚的空间,而我们利用材料进行建筑只是手段。这个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极大影响,中国古建筑单体的逐步程式化,而追求建筑、建筑群乃至城市的一种空间营造,可以说和这种认识不无关系。
  又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相当多的园林以水为中心,认为园无水则不活,水恰恰就是虚。这种虚实相济的例子在其它建筑上也有体现,例如我们常见的建筑立面,上为屋顶下为地,左右为实的山墙,中间为虚的门窗等等。
  2.3对立统一的矛盾观
  道家认为万物都有对立和统一的一面, “一阴一阳之谓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等。
  而这种观念对建筑的影响也相当巨大,中国古代的建筑强调对比与统一,比如中国院落空间的意境与空间气氛,就是建筑相互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显现,典型的如北京故宫,在一条纵轴线上有序排列大大小小的院落,通过院落空间的对比,建筑尺寸规模的对比而烘托出皇家的威严。再如园林中常用的先抑后扬、以小衬大等等,都是对对立统一的具体应用。
  2.4 追求意境的心态
  道家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心领神会的意境,而其外在表现又以静为主,认为静为大,动为辅,动次之。这与中国整个文化的内向性相融合,对中国建筑产生极大影响。
  比如中国古代的居住建筑,内向性的院落空间,恰恰就立利于形成一种安静的居所,利于人心态的平和与静谧。
  再如中国园林为什么称为山水园林?就在于中国古典园林强调意境,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包容无限的自然。
  道家文化的许多思想,特别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直到今天仍然有宝贵的价值。

回答2: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教是心法,讲的无为法;儒教是礼法,讲的是有为法。佛教讲的是人一生成长本来的心路历程,是过程;而儒教讲的社会和国家稳定,每个人应该做到的,是结果。,导致两种文化经过历史检验后产生不同的文化效应,佛教崇尚的人性,关心每个人成长过程;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每个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佛教讲究缘分,与佛有缘方可成佛,菩萨也只度有缘之人;儒教讲的是捆绑,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得服从,否则就要从精神和肉体上加以毁灭。这就是佛教与儒教的根本区别,也正因为此,随着历史的变迁,儒教已逐步沦为历史的古纸堆,而佛教依然在人世间溢显光彩。
但是无论是佛教还是儒教,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都为外相所困,为假相所围。浩如烟海的经书子籍,让后来的人毕其一生也难以修读,正如桃子一样,真正的勃发出新生命的种子就是桃核中的一小仁,其余的都是包装或附添,而后人恰恰热衷于桃核、桃肉、桃花、桃枝、桃树、桃根,甚至是在与桃仁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上大做文章。如果陷于其中,必不能自拨,而且会心神错乱,正如《射雕英雄传》的西毒欧阳峰一样,把经念歪了,以至于走火入魔,害人害己。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道释(佛),相对于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来讲,道家和佛教则是出世的(道家本质上是顺世)。既然是出世,那自然对建筑的价值影响就很小,因此我们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价值观的影响,实际上主要是谈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追求仁、义、礼、智、信、中庸与和谐,讲究等级秩序。对建筑的影响,突出体现在选址、规划、设计和布局上。
天人合一是儒学的最基本思想。古代把《易》看作万经之首,而《易经》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组合而成,每个卦由三才组...

建筑----主要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中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传入而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为石窟寺,系根据古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结合中国传统的形式建筑的。中国的佛教石窟为数甚多,其中敦煌、云冈、龙门尤为著名。中国佛塔的建筑,起源甚早,现存的上海龙华寺塔和苏州报恩寺塔,相传都是三国时代创建而经后人重修的。原来印度的佛塔是覆钵状的圆坟形,上饰竿和伞,后发展成相轮(在塔顶竖一根金属刹,用七重或九重铁环套在刹身)。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的民族形式,大都建成可供人凭眺的楼阁式建筑。现存的塔可分二类,一是印度式的,但也带有中国特色;二是另式扩要采取中国原有楼阁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为七至九层。结构有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和琉璃砖塔等。西藏的佛寺建筑,与汉族地区略有不同。一般都有庞大的建筑群所有建筑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艺术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日本的东本愿寺,朝鲜的佛国寺都采用木结构的殿堂形式,雄伟壮丽,是世界知名的古刹。

回答3: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教是心法,讲的无为法;儒教是礼法,讲的是有为法。佛教讲的是人一生成长本来的心路历程,是过程;而儒教讲的社会和国家稳定,每个人应该做到的,是结果。,导致两种文化经过历史检验后产生不同的文化效应,佛教崇尚的人性,关心每个人成长过程;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每个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佛教讲究缘分,与佛有缘方可成佛,菩萨也只度有缘之人;儒教讲的是捆绑,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得服从,否则就要从精神和肉体上加以毁灭。这就是佛教与儒教的根本区别,也正因为此,随着历史的变迁,儒教已逐步沦为历史的古纸堆,而佛教依然在人世间溢显光彩。
但是无论是佛教还是儒教,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都为外相所困,为假相所围。浩如烟海的经书子籍,让后来的人毕其一生也难以修读,正如桃子一样,真正的勃发出新生命的种子就是桃核中的一小仁,其余的都是包装或附添,而后人恰恰热衷于桃核、桃肉、桃花、桃枝、桃树、桃根,甚至是在与桃仁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上大做文章。如果陷于其中,必不能自拨,而且会心神错乱,正如《射雕英雄传》的西毒欧阳峰一样,把经念歪了,以至于走火入魔,害人害己。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道释(佛),相对于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来讲,道家和佛教则是出世的(道家本质上是顺世)。既然是出世,那自然对建筑的价值影响就很小,因此我们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价值观的影响,实际上主要是谈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追求仁、义、礼、智、信、中庸与和谐,讲究等级秩序。对建筑的影响,突出体现在选址、规划、设计和布局上。
天人合一是儒学的最基本思想。古代把《易》看作万经之首,而《易经》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组合而成,每个卦由三才组...

建筑----主要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中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传入而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为石窟寺,系根据古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结合中国传统的形式建筑的。中国的佛教石窟为数甚多,其中敦煌、云冈、龙门尤为著名。中国佛塔的建筑,起源甚早,现存的上海龙华寺塔和苏州报恩寺塔,相传都是三国时代创建而经后人重修的。原来印度的佛塔是覆钵状的圆坟形,上饰竿和伞,后发展成相轮(在塔顶竖一根金属刹,用七重或九重铁环套在刹身)。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的民族形式,大都建成可供人凭眺的楼阁式建筑。现存的塔可分二类,一是印度式的,但也带有中国特色;二是另式扩要采取中国原有楼阁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为七至九层。结构有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和琉璃砖塔等。西藏的佛寺建筑,与汉族地区略有不同。一般都有庞大的建筑群所有建筑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艺术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日本的东本愿寺,朝鲜的佛国寺都采用木结构的殿堂形式,雄伟壮丽,是世界知名的古刹。(赵朴处)

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影响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BlogThread.aspx?EntryID=15596

佛教美学:http://www.guoxue.com/www/xsxx/theme.asp?topic=34

佛教影响与中日审美意识:
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432

佛教理论对中国古代审美认识论之影响: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430

佛教美学:在反美学中建构美学:
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431

儒教及佛教对“韩式”与“和式”建筑的影响
http://hi.baidu.com/zhbjzx/blog/item/d7eb15fd79c4fa1209244d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