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奥运会是否赢利,首先要明确赢利的主体是谁。一般说来,一届奥运会是否赢利,一般指的是奥运会主办城市组委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办机构,是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问北京奥运会能否赢利,如果没有特指,一般就是指北京奥组委能否赢利。
主办城市组委会如果赢利,一般认为是皆大欢喜;亏损了,肯定不是令人高兴的事。但很多情况下并不完全是这样,是赢利是亏损,需要做一些具体分析。有些主办城市组委会,虽然举办奥运会本身没有赢利,但主办城市的市民却得到了实惠,并对城市长远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难道能说主办城市组委会的亏损就一定是坏事?以雅典奥运会为例,奥运会期间,主办城市相当的投入用于场馆建设和与奥运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虽然最后算账组委会亏损了,即收入小于支出,但由于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却为雅典市民带来实惠,并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了条件,能够说这种亏损就一定是坏事?
主办城市组委会赢利,在一般情况下应当看作是好事,但赢利是否越多越好呢?这也需要做一些具体分析。对主办城市组委会来说,收支相抵后的赢利,必须按照一定比例上交国际奥委会。正因为此,很多国家主办城市组委会的财政预算,大体都是按照少赢利或零赢利来做安排的。以伦敦为例,伦敦2012年奥运会的预算收入是24.62亿美元,预算支出也是24.62亿美元(其中包括1.05亿美元的不可预知费用)。北京在获得奥运会举办权后曾对世界做出承诺,将赢利所得,建立一笔基金用于资助非洲的体育事业。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奥组委的收入与支出,基本思路是大体平衡,略有赢利。正因为此,在北京申奥报告里,在总预算16亿多美元的前提下,争取有1%左右的盈余。即预算收入16.25亿美元,预算支出16.09亿美元,这样就有了1600万美元的结余。
现在的问题是,经过几年的筹备,特别是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超过预期的情况下,其赢利空间是否也会有所提升。
可以对北京奥组委的收入来源做一分析。
北京奥组委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国际奥委会电视转播收入,这应当是北京奥组委最大一笔收入来源。2008年奥运会,国际奥委会给北京奥组委的电视转播收入达到了8.3亿美元。二是国际奥委会分给北京奥组委的市场开发收益。2008年,这笔市场开发收益也达到了3.34亿美元。三是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获得的商业收益,这是一笔仅次于电视传播收入的一笔收入来源。这笔收益,最初预算是4亿美元,由于企业参与热情高涨,市场开发超过预期,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收入超过悉尼和雅典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的判断。此外,北京奥组委的收入来源还包括奥运会门票和纪念品收入,中国政府的财政补贴,赛后物质的处理收益,个人与集体的捐赠等。按照目前的来源分析,北京奥组委的收入超过20亿美元是没有问题的。
但绝对不能对2008年奥运会的赢利有太多的奢望。在支出方面,由于种种因素变化,由于前期对一些预算支出缺乏足够认识,随着筹备工作的深入,原先所做的预算支出,现在看来明显偏低。例如对保险、风险管理、公关咨询、法律服务等中介认识不足,在这方面的支出将有大幅度提升。此外,由于国际奥委会对主办城市的要求不断提高,支出也随之增加。以电视转播为例,2008年北京奥运会要实现高清晰度电视转播,这一技术升级是需要有大量技术投入的。奥运会的城市景观投入,也超过最初所做预算。国际奥委会对主办城市的城市景观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求高了,投入自然增加。上述分析意味着,在收入增加的同时,2008年奥运会的支出也将有大幅度提升。但2008年奥运会支出到底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目前只能给出一个大致判断。按照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给出的支出数字,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全部运行经费不会超过雅典奥运会,从大数上说,少于24亿美元。这意味着,2008年奥运会收入与支出将十分接近。北京奥组委能否赢利,现在看来,也并不一定是铁板钉钉。即使能够赢利,其空间也十分有限。
实际上,不论北京奥组委是否赢利,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国——中国,一定会从举办奥运会得到巨大收益。2008年奥运会,将极大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将极大增强全球华人和全国人民的凝聚力。2008年奥运会将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推动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全方位的发展,并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厚重的一页。对主办城市北京来说,通过奥运会,将极大地提升北京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及整个北京的现代化水平。北京通过举办奥运会,扩大了在全球的影响,城市景观和人文素质得到提升,市民从中得到实惠。中国,中国北京,以及中国香港、青岛、上海、天津、秦皇岛、沈阳六个奥运会举办城市都从筹备承办过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从北京奥运会几年筹办的过程分析,其积极影响正在显现。
2008年奥运会,中国将是最大的赢家。从这一意义分析,北京奥运会赢利没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