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介绍了病人容易产生的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和精神负担,而作为其家人,能否接受现实,并为病人做好心理护理,当一个合格的病人“心理医生”呢?其实这也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1.急性病期的心理护理病人突发急性病,本人和家人都缺乏心理准备,又对病情不甚了解,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于是变得焦虑不安、情绪急躁,缺乏耐心和信心。这时,家人要多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对病人进行劝导和安慰。
2.慢性病期的心理护理慢性病让病人自己长时间痛苦不堪,由于一直无法治愈,更容易自暴自弃,认为没有希望了,从而对治愈失去信心。这时的家人应该耐心地劝导,鼓励病人,逐渐适应病情并改善病情,帮病人树立信心和治愈的希望。
3.危重病期的心理护理重病病人最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对病情产生恐惧心理,这时的家人应无微不至地照顾病人,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疾病,摆正心态,树立信心,从而战胜病魔。
4.疾病恢复期的心理护理病人的病情得到好转,自然心情愉快,但有时也会担心病情会不会复发,会不会留下后遗症影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要消除病人的疑虑,就要多进行说明,并让他们进行适当的运动,调整饮食结构,戒掉不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而有的病人在这个时期会急于回到从前的生活工作轨道上去,这时家人给予适当的劝导,告诉他们要循序渐进,不能够操之过急,导致病情的反复。
5.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老年病人不仅病情难以控制,病程时间较长,其心理上的问题也是最多的。他们容易孤独无助,固执沮丧,不容易接受,不配合治疗。家人要格外策略地帮助他们,开导他们,要顾及他们的尊严和性格,又要避免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要以委婉、和善、诚恳的态度来进行劝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