饽饽一般情况下指的是香饽饽,是一种名字叫做金灯果的食物。
后来香饽饽这个词语被引申使用意义为:非常热门,非常受欢迎的事物。
正确使用字词,能够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化,让人容易理解它的具体含义,精准把握它的意思。
使用字词需要正确辨析以下几点:
(一)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辨析
色彩是指词义附带的某种倾向、情调;有的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
根据感情色彩的不同可将词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三类。
1.褒义词: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的词语。如:鼓励、成果、抵御、聪明、节俭、呵护。
2.贬义词:具有否定或贬斥的感情的词语。如:煽动、后果、抗拒、狡猾、吝啬、庇护。
3.中义词:不表示褒贬的词语。如:鼓动、结果、抵抗。
(二)从词语的语体色彩方面进行辨析
词语除感情色彩之外,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称之为语体色彩。
主要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对话、文艺作品多用口语,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书面语有文雅、庄重的风格,多用于郑重场合、理论文章或公文。
如:“表彰—表扬”、“贵宾—客人”、“陪同—陪伴”、“散步—溜达”、“马铃薯—土豆”,这几组词语义同而语体色彩不同,前者属于书面语,后者属于口语,使用时适合不同的场合。
语体色彩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等的不同。如“逝世”则用于自己尊敬的对象。
“嘱咐”多用于临别场合,语气态度恳切;而“吩咐”多用于并不远离的对象,带有命令口气。
(三)从词语的意义方面辨析
1.词义涵盖的范围不同。
如:“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而“开辟”着重指新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2.词义侧重点不同。
如:“才能”和“才华”,都含有能力、特长的意思,但“才能”着重指办事的能力或对知识、技能、技巧的运用能力,而“才华”则着重指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与特长。
饽饽是中国北方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豆面饽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这种饽饽颜色金黄,有粘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面用苏叶包起来蒸熟的,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气,别具风味。粘糕饽饽是用大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则成。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蘸着糖吃都行 ,既香又甜。
饽饽,今人多无此称,只知面食都可称饽饽,比如饺子一般就被称为饽饽。
一般认为,饽饽出自蒙古语,明代杨慎在《升庵外集》中说:“北京人呼波波,南人讹为磨磨。”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此说不同,因为大多数食物在蒙语中有单独的称呼,比如饭称为“暗木宿”,馒头称为“口涅”,烧饼称为“兀都麻”,似乎没有另称“饽饽”的必要。
也有人认为饽饽出自满语,指用糜子、粘谷和粘高粱制作成的点心,一般用为战备粮,今北京小吃中的萨其马、驴打滚均为其属,比如饺子在满语中便被称为“艾吉格饽”,音近于“饽饽”,但学者李自然提出,在满语中点心的词为“efen”,与“饽饽”相去甚远。他认为,饽饽源自汉语。
不论饽饽之称源自哪里,满洲饽饽种类多样,堪称一绝。
满洲饽饽分黏面饽饽、笨面(不黏)饽饽和菜馅饽饽三种。黏面饽饽即粘豆包、水团子、打糕、豆面卷(即驴打滚)为主;笨面饽饽有小米面馒头、发糕、黄金塔(即小窝头)等;菜馅饽饽有菜团子、饺子等。
据记载,吉林向朝廷进贡的饽饽中,有“米团饽饽、搓条饽饽、豆面剪子股饽饽、打糕夹肉搓条饽饽、打糕饽饽、撒糕饽饽、豆面饽饽、豆铲饽饽、叶子饽饽,水团子饽饽、鱼儿饽饽”等。
其中搓条饽饽即萨其马,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萨其马乃满族饽饽,以冰糖、奶油和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石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汉语称之为金丝糕。
豆面剪子股饽饽即豆面卷子,叶子饽饽即放在大波罗叶上蒸出的饽饽,其中有些饽饽已失传。
满洲饽饽形态多样,对其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按规矩,除了除夕夜,在正月初五、十四、十五、十六,还有二十五的“龙凤日”,旗人都要吃饺子,在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这一天,要吃“烙粘糕饼、煎粘糕”等面食。在每一年阴历的十二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小年这一天,送灶王爷时每家都要吃萨其马。
传统“满席”只有饽饽,没有菜肴,又被称为“饽饽席”,从历史记载看,如一等满席用面定额为120斤,席中有满洲细点10种28盘,干果12盘,鲜果6盘,砖盐一碟,陈设高1尺5寸,每桌银价8两,确实没有炒菜,不过,一等至三等“满席”是帝后妃嫔死后的奠筵,只有四等“满席”才用来招待客人。
有趣的是,在《红楼梦》中,写到元妃所赐的“内造饽饽”,至于究竟是什么,作者没有明说。今天北京著名糕点的“大八件”(翻毛饼、大卷酥、大油糕、蝴蝶卷子、幅儿酥、鸡油饼、状元饼、七星典子)和“小八件”(果馅饼、小卷酥、小桃酥、小鸡油饼、小螺丝酥、咸典子、枣花、坑面子),之所以叫“八件”,因“大八件”八个一斤,“小八件”八个半斤。不论是“大八件”还是“小八件”,均脱胎于满洲饽饽,但融入了南式糕点、清真糕点之长。
方言。面饼、饺子、馒头之类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元旦》:“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麪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说话间,姨奶奶吃完饽饽。” 曹禺 《日出》第三幕:“外面叫卖的声音:(寂寞地)硬面饽饽!硬面饽饽!”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去图书管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收索.其中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
“饽饽”是方言,指的是面饼、饺子、馒头之类的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清代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元旦》中有记载,原文是:“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麪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也出现了这个词,原文是:“说话间,姨奶奶吃完饽饽。”
还有 曹禺 《日出》中的第三幕:“外面叫卖的声音:(寂寞地)硬面饽饽!硬面饽饽!”
扩展资料:
北方人习惯把许多面制食品称为“饽饽”。制作方法分为蒸、烙、烤、煮等。据清代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载:“饽饽,古之铧锣也”。又据《升庵外集》:“北人呼为波波,南人呼为镆镆。今京中书为饽饽,有硬面饽饽、发面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