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哪一篇表达了庄子无为而治的观点

2024-12-16 20:41:2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庄子》中,《应帝王》表达了庄子无为而治的观点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表达了庄子的为政思想。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基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是浑一的,因此也就无所谓分别和不同,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人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基于此,庄子的政治主张就是以不治为治,无为而治便是本篇的中心。什么样的人"应"成为"帝王"呢?那就是能够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

              全篇大体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而未始入于非人",借蒲衣子之口说出理想的为政者,听任人之所为,从不堕入物我两分的困境。第二部分至"而曾二虫之无知",指出制定各种行为规范乃是一种欺骗,为政者无须多事,倘要强人所难就像"涉海凿河","使蚊负山"一样。第三部分至"而天下治矣",进一步倡导无为而治,即"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的主张。第四部分至"而游于无有者也",提出所谓"明王"之治,即"使物自喜"、"化贷万物"的无为之治。第五部分至"一以是终",叙述神巫给得道的壶子看相的故事,说明只有"虚"而"藏"才能不为人所测,含蓄地指出为政也得虚己而顺应。第六部分至"故能胜物而不伤",强调为政清明,应像镜子那样,来者就照,去者不留,"胜物"而又"不伤"。余下为第七部分,叙述浑沌受人为伤害失去本真而死去的故事,寓指有为之政祸害无穷。全篇以这七个故事,寓托了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回答2: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我党今后一段时间内建设的主要目标。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构成的差异,导致了各种社会差距的扩大,社会矛盾的加剧。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还要注重社会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协调社会关系,让穷人同富人的生活同样美好,因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离不开社会,应当尊重个性,鼓励个人追求与创造,但同时又必须融入集体,把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论语》中提到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是儒家所追求的一个理想境界。在这里,“仁者”就是要求大家和衷共济,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互相帮助,履行这种“和衷共济”的社会公德,进而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更融洽、社会更和谐,这才真正体现的“仁”。《论语》中又讲到“见利思义”,“君子忧道不忧贫”----即看见有利的就考虑是否合乎道义;君子只忧虑得不到道义,不忧虑贫困。还讲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说:财富和地位是每个人所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也不接受,贫困与无地位是每个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法,得到了也摆脱不掉。这些话表明了儒家所倡导的见义后利、义利统一的思想。这对构建诚实、守信、建设良好的商业信用环境有很现实的意义。因此,经济关系体现在人际交往之中,只有践行儒家之道,一团和气、诚实信用,使儒商大放异彩,这种社会信用经济得以构建起来,我国的经济才会更加迅速的发展起来,构建和谐社会的这一目标才能有了物质上的保障。从这些方面来说孔子思想又为我国的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得以实现提供了唯一的宝贵价值系统,即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诚信社会等,这就更体现了《论语》中孔子思想在当今的生命力。孔子思想与儒学的现代价值是由其历史价值来决定的。在孔子逝世后的二千多年里,孔子思想如此强烈地影响后世所学,充分证明了孔子思想的历史性价值。孔子系统论述了人的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孔子和儒学特别重视做人,认为崇高理想是从学习中获得并建立起来的。因此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念,认为如果要使社会朝着完善的方向发展,必须要重视提高人的情感素质和理性能力。在文化上讲究包容性,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张,也成为世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孔子的这些优秀思想不会因历史的变迁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而且其优秀思想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