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成人与成才的关系1500字

写一篇成人与成才的关系1500字
2025-03-24 22:28:4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先成人 后成才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即教学生求真知,学真本领,养真道德,说真话,识真才,办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更应该贯彻一个“真”字,要真心诚意地教学生学做真人。 但目前的社会环境 、人文环境、 科学形势、 中国的特殊国情 ,目前分数是衡量的一个标准,小学要质量抽测,初中不仅仅是质量抽测,还要以分数排名次(单科排名、总分排名、班级排名、年级排名),中考重点高中没到分数,差一分出几千块钱,考上大学还是许多学生的唯一选择,所以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当然只重视分数。
  不过,我个人认为素质教育更重要,比如说“马加爵事件”“清华大学刘海洋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两位都有着很好的成绩,可结果呢?所以,请社会,学校和家长在重视成绩的同时也要更多的关注孩子的素质,别在让以上两件类似事件发生,更不要以成绩评价一个学生是好还是坏。
  “成才”要以“成人”为基础,先做人后成才,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司马光曰:“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其实,德和才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所以才有“德才兼备”之说。老师只讲成绩,歧视成绩不好的学生是不对的。 我们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望子成龙或许是每个做家长心中的梦想,这也在情理之中。望子成龙依我的理解大概就是现在所说的人才吧。就人才二字看,应该是先做人后成才,也就是说做人是成才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却忽视了对子女做人的培养和教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考上好大学就算成才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是家庭教育中一个亟待转变的理念。
  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如今孩子的弱点是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表现为自私、贪婪、任性、功利,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很少顾及他人的利益,心理脆弱, 生活自理能力及承受挫折能力差。我认为根源就在于家长忽视了对孩子做人的培养和教育。
  我认识一位中学老师,她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她班上有一位男生,是班里的学习尖子,学习成绩在级部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这个孩子的心理却比较阴暗,他为了防止别的同学超过他,每次上课他故意装睡,以此蒙骗大家,从而给认真学习的同学带来一些负面的心理影响。我想这个孩子将来即便是考入北大清华,他也很难成才。
  反过来看,所有成才者、成大业者,哪一个不是在做人上有其独特的品质和良好的教养。

回答2:

一个六年来不曾中断过在古色古香的八号楼求学的青年,一颗习惯于安静的生活却

又时时怀揣着任何青年都会拥有的热情的年轻心灵,当他再一次徘徊在就业与深造的岔

道口以及选择何种职业面前,已经不再是五年前那个单纯稚气的学生了。在他的身后,

是年迈的亲人被岁月刻下印痕的脸庞和混浊的眼睛;在他的身旁,是严谨而慈祥的导师

多年来的肯定和栽培;在他的心里,是久久辗转于自我发展的苦闷。六年来兢兢业业地

沉浸在求知的生活之中,却仍然难以从自己匆匆的步履中寻到开心的节奏。在他的一颗

尚且年轻的心田,似乎还有着别样的生命期待着雨露阳光的恩赐而一再被冷冷地压抑下

去。这种种精神上的苦闷,就是六年研究生求学阶段即将结束之际我的写照。

将近二十年漫长的求学生涯终于要永远地完成它的使命,在我即将投入社会的熔炉

之际,在我的心灵深处,有两股对立和反衬的情绪骤然涌起,就像心田上空同时从不同

的方向刮来冷气流和暖气流,二者的激烈冲突催生了一场强劲的思想的暴风骤雨。这就

是,对于漫长而单纯的校园生活不曾中断和干扰之庆幸,和对于脱离社会太久而变得愚

钝之忧愁。换句话说,成人与成才,二者究竟孰轻孰重,抑或可以兼收并举?论成才,

似乎求学到了这个程度,应是水到渠成,但自己所面临的乃是更加广阔的无知,学而不

深、知而不精,内心之惶惑自不待言;论成人,似乎一个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青年,理

所当然,但我对于脱离社会太久的忧虑仍然有增无减。在我的同龄人当中,像我这样连

续求学二十余年的已经不在多数了,能有多少可以从这番感受中寻到一丝寂寞中的慰藉

?更别说隔代之人了。清苦不怕,寂寞不惧,冷场也不怕,但是一个横亘在心田多年的

疑问,至今未有答案,却让我踟蹰了:成人与成才,究竟有没有一种途径可以兼收并举

?家长没有回答,书本没有答案,老师也不过问。一颗年幼的心灵,就是这样一路蹒跚

满腹狐疑地趟过河来。

当博士毕业生座谈会上,主持人故作轻松地问道:“你们为何要攻读博士学位?”

所有的博士生都沉默了。会场寂静得让人不安。就是这个在入学面试之初就被导师问过

的问题,三年之后,仍然那样明晃晃热辣辣地直逼灵魂。书面调查发现首选的答案竟然

是:“出于生活乃至生计的需要而寻求人生旅途的跳板。”多么诚实、多么本分的回答

啊!这是一个崇高感、使命感缺失的时代,这是一个现实而功利的社会,所有的单纯与

洁白都被视作幼稚和蠢笨。就是这样一个憨厚无奈的出发点,剥夺了大部分学生原本可

以充分享有的追求学问的纯粹的心境。

还在入学之初,在我的心里就种下了一个小小的愿望:但愿这又一个为期三年的求

学的生活,可以是一段自由、洒脱、单纯简朴和无忧无虑的求知的岁月。身外的世界五

彩缤纷美不胜收,这些我都不想要。我只是这么一个拥有不被打扰、短暂和安静的学习

空间的愿望而已。至今仍然怀念实验楼二楼的那个废旧仪器仓库。这块平日里无人问津

的小小天地,那只有一张桌子甚至连灯光都没有的地方,赐予了我一年的安静自在神思

清晰的学生生活。再以后,就没有了那个环境,没有了那个心境。平日里不可或缺的业

余功课,阅读文艺作品,练习书法绘画,跑步散步,都被大量侵占了时间,牺牲于无休

止的重复性实验准备工作。而学术之争鸣、学生之间学业的切磋,课题组的学习与讨论

,只是偶尔在专业课上昙花一现,从未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氛围。一个缺乏思想砥砺的环

境,又怎能指望创造性思维的涌现?六年来,我觉得,所谓求学的经历,虽置身于如此

庞大的学生队伍和实力雄厚的师资环境之中,实际上和一个人摸索着石头过河的情形相

去无几。这样的一种寂寞,这样的一种对于思维钝化的惶恐,一直伴随着六年来我的学

习生活。仿佛我亵渎了一棵正待发育成长的美丽纯洁的花草,而一直诚惶诚恐。

正是这样的精神上的苦闷与思想上的迷茫,让我这样一名普普通通的学子对于国家培

养研究生这样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方式与效率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培养一名研究生,究竟

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作为学生本人,又有多少头脑清醒。作为导师,又有几位身体力

行?如果专业业务能力不强,思想理论水平粗浅,人文修养和文化品位地下,谁又会承

认他是一个堪当此名的研究生?就是上述狭小的几个方面,已经让我汗颜不已,临到毕

业仍然怀着深深的遗憾。我倒宁愿这是我个人的哀伤,而非教育体制和社会风气的哀伤



正是这样的精神状态,让我在工科领域跋涉十年之久,仍然感到人文思想和道德修

养对于生命质量和生活品位的意义无可替代的地位。从而盼望教育多一分平衡,社会的

需求少一分功利,而青年的成长多一分自律。

成人与成才,归根结蒂是一个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双重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于

不甘被磨去鲜明个性和不甘被剥夺思想自由的青年当中的困惑,也是千百年来争论不休

的主题之一。而我,不过以剧中人的角色,从个人的狭小视野,管中窥豹而已。倘能起

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都已经是值得欣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