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自是什么意思

2025-04-15 01:42:4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自”的意思是:从此。

出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伤仲永》。

节选如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如下: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

康定元年(1040),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庆历三年(1043),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作品赏析

题内的“伤”字就具有多层意蕴。首先是表层的,为仲永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儿童最终沦为众人感到惋惜;进一层,是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长提高的环境。文中对其父以仲永为获利之资的叙写,就含有对泯灭天才的人为环境的批评。

更进一层,从仲永的具体事例生发开来,感慨社会上许多资质平常的人不去努力学习提高,以致连成为众人都不可得。这样,作者所“伤”的就不再局限于仲永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众人,作者的感慨和文章的思想意义也就深刻多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伤仲永

回答2:

  这是王安石的《伤仲永》当中的一句话,这个字的意思是“从”,关于这一句还有这个词的解释如下:
  一、翻译这一句: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
  二、解释关键词“自是”: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三、关于这个词的古文介词用法举例如下:
  〈介〉
  由;从
  自,从也。——《广雅》
  自天右之。——《易·大有》
  退食自公。——《诗·召南·羔羊》
  出自东方。——《诗·邶风·日月》
  自去史职。——《后汉书·张衡传》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自李唐以来。—— 宋· 周敦颐《爱莲说》
  自张柴村。——《资治通鉴·唐纪》
  感觉何自起。——蔡元培《图画》
  越朕嗣服,起自田间。——明·钱谦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制》
  自南海还。——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自海入侵。——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回答3:

自:自从,从这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翻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

出自:伤仲永
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 (宋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
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
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回答4:

自的意思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