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曹操文武双全,官至臣相,封魏王,享年65岁。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有奸的一面。但是,主要是,突出了他雄的一面。他胸怀宽广,胆识非凡,善于用人,唯才是举。曹操爱惜人才,这是出了名的。徐庶入曹营不出一计,曹操没有杀他;徐晃奉命劫杀曹操,但曹操让满宠说服徐晃就归降了曹操。后来徐晃在曹操手下成了一员大将,给他立了很多功劳。如果我们从封建正统观念来看的话,那么,曹操当然是一个乱臣贼子。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问题上,反映了曹操非常果断地抓住了时机的果断英明。
另一方面,曹操又是一个奸雄。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件事上:(1)杀吕伯奢。曹操刺杀董卓越未果,逃走,在途中投奔故人吕伯奢,吕杀猪待客,曹操反以为是吕将加害于己,杀了吕的全家。“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成了他的至理名言。
(2)杀杨修。杨修为升碰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有这样几件事能说明:一是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曹操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而杨修这家伙不给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镜不可——曹操“忌之”。二是远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给曹操,被杨修一人一口与众分吃了,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卖弄小聪明——曹操“恶之”。三是曹操本想以梦中杀来警戒大家,杨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渗笑基——曹操“愈恶之”。四是杨修告曹丕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反被吴质用计陷害,曹操认为杨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恶之”。五是曹操本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才干,可杨修偏要教曹植怎么做怎么做,结果被曹操知道了,坏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杨修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事件“惑乱军心”为借口杀死了杨修,也成了杨修之所以被曹操的一个客观的原因。
(3)杀华佗。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4)杀粮官。当时袁绍的弟弟叫袁术,在安徽寿春这个地方,因为得到了那一枚皇帝的印,他以为天命在我可以当皇帝了,就在寿春城自己称帝了。实际上你的实力不到,有这枚印管什么用呢?所以曹操要攻打他。但是寿春城也不是好攻打下来的,打了一阵子,打不下来,眼看粮草快完了,怎么办呢?他把粮官王垕叫过来,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你给我小斗放粮。粮官说这样做大家都可以看出来,士兵、将士吃不饱,马上不抱怨我吗?曹操告诉他,你不用管,我来替你承担责任。王垕只能照着他的命令去做,果然下面的将士一片大哗,因为当天就吃不饱肚子,怎么办?然后曹操又把这个王垕叫过来,告诉他我要向你借一样东西,这王垕说我有什么好借给您的,“你的头”,要借他的脑袋。这王垕说我无罪啊,是您让我小斗放粮,为什么要杀我啊?曹操说我知道你无罪,但是不杀你不足以平民愤,所以就告诉他从现在开始,你家里的妻儿老小我把他们养起来,你安心的走吧,把王垕推出去斩了,告诉大家这是粮官王垕办的事情,王垕就这样为曹操的伟大事业献身了。
(5)为人虚伪。“马踏麦田、割发代首”的事。有一次打仗,打胜了,很高兴,正好遇到四月天大麦黄,一片丰收景象,因为心情好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将士不许糟蹋粮食,有人踏到麦田里丛谨就要斩首示众,可是刚刚下完命令,他自己的马被地里的一只斑鸠飞起来,把马给惊了。然后他自己踏了一大片的麦田,怎么办呢?自己要挥剑自杀,当然是手下来劝说,丞相你不能自杀啊,你自杀了我们怎么办呢?我们靠谁啊?还指着你统一天下呢。所以曹操说那怎么办,我把头发割下一把吧,也算是我自己惩罚自己了,到他自己犯法的时候,就是一把头发解决问题了。(割发:又名“髡” 是一种仅次于断头的刑罚)
(6)徐州屠城。他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热情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竟被他心狠手辣地杀得一个不留。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尽杀百姓”,“鸡犬不留”。
(7)梦中杀人。曹操对照料自己的侍从们说他会梦中杀人,以保护自己。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的侍从,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侍从即刻身亡。第二天曹操醒来还装糊涂。弄得大家都相信曹公睡梦中确有神秘的自我保护能力。曹操这种伎俩,只有一个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作样为那侍从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阴谋,深恨杨修。
2.刘 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书中的刘备,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但鲁迅曾批评:欲显刘备长厚,似伪。这一句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非常恰当的。周瑜讲道:刘备枭雄之姿,并非长久曲屈人下之人也。但书中的刘备却是处处表现得过于厚道,倒给人一种伪的感觉。不过,由于书中对刘备的推崇,对刘备的塑造还是正面的。刘备有武勇的一面,三英战吕布就可以看出刘备的武艺。但为了体现明君的方面,对刘备的德,是着重刻画的。首先,体现了刘备的忠,刘备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室未亡时决不称帝等。其次,体现了仁,在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等。第三,体现了义,在两位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等。第四,体现了厚道。多次寄人篱下有机会夺取而不取。第五,体现了很重视人才。最出色的表现就是在赵云单骑救主后的摔阿斗,所谓民间谚语中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在收买人心方面,小说中还特别会表现刘备的哭,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来的。但也正因为刘备过于注重这样一些小德,忽视了一些大德,如在处理关羽和张飞遇难问题上,过于强调兄弟情谊而不顾国家大义,导致了兵败,使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不能恢复,兴复汉室化为泡影。
3.张 飞
张飞,刘备义弟,蜀国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二二一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张飞重情义,武艺高,谋略上当然不能跟诸葛亮比,但偶尔也表现得很出色,而且粗中有细!遗憾的是没有战死在沙场,而是被小人所害。《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有这样的评价:“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4.关 羽
关羽,是我国的武圣,与文圣孔子一起,受到国人的推崇。关羽在蜀国五虎大将中排名第一位,为人忠直仁义,广受民间崇祀,尊其为“关公”、“关夫子”。关羽幼年时,熟读《左传》《春秋》,长的一副美髯,人称“美髯公”。小说在写到关羽的正面形象外,也对关羽的缺点提出了批评。主要从个性、武艺、人格这几个方面进行刻画的。武艺上,温酒斩华雄、赚城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都是对这位武圣人的精彩武艺描写,其中更有一段关云长刮骨疗毒,写出了一个铁汉的形象。同时,作为受到历代统治者和百姓推崇的武圣,人格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关云长“忠义”这方面体现得尤为出色,封金挂印护嫂千里走单骑体现了他的“忠”,义释曹操体现了他的“义”。在人格上,他与其它英雄不同,立身行事,光明磊落。正是由于这种“忠义神武”,才使他成为武圣。但《三国演义》也批评了他的缺陷,就是骄。从想跟马超争高低,封五虎将时不服黄忠时可见一斑。关羽在这方面主要犯了三个错,一错没有处理好与同盟关系,拒绝孙权联姻要求,得罪便者。二错没有处理好与同事关系,看不起同守荆州的糜芳、博士仁等人,导致孤立无援。三错轻视敌人,被人从后偷袭,大意失荆州,最后兵败竟被吴军的一个小将马忠生擒。关羽被擒后,坚决不降,被东吴斩杀,死时约五十六岁,遗恨千古。
我看了楼上那个说刘备虚伪的人,说曹操奸雄,我在这里说说,曹操配不上奸雄两个字,只能用卑鄙无耻性格反复无常多疑这样来评论,屯田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更高度的剥削,徐州陶谦为了刻意结好曹操,派将领护送曹嵩过界,结果被将领劫杀,曹操怒而攻打徐州,破城之后屠尽百姓,包括雍,凉两地逃难过来的百姓,父亲在曹操眼里也只不过是拿下徐州的工具,屠杀百姓也只是为父亲多一点陪葬的人,就这点他就是一个毫无人性的人,为一己之私可以杀尽天下人,他和董卓根本就是一样的,本质相同,拘禁天子,屠杀宫中大臣,自己封王封公,只不过荀彧,荀攸,张辽这些大将谋士还忠于大汉,需要依靠他们,所以曹操没像董卓那样明目张胆欺凌天子,淫乱后宫,但是也差不多了,逼死皇后,国舅,还有崔倓杨雀弯唤彪是国中德高望重的大臣,崔倓还为曹操做过很多事,但是一样被杀,为了朝廷毫无言路,杀了敢于进谏的谏官,使百姓两耳不闻朝中事,华佗也是死于他手,吕伯奢杀妻割肉给他吃,反而杀了吕伯奢,还说什么宁教天下人负我,呵呵,这种心性称得上丧心病狂,而且曹昂典韦就是得死就是因为曹操调戏降将张绣的婶母,结果张绣起兵造反顷凯,事后还痛哭流涕,你不觉得太假吗,赤壁之战程昱建议他不要大船连锁,防止火攻,他不听,赤壁大败后又开始哭郭嘉,说若郭奉孝在,当不使吾有此败,他是有健忘症吗,自己的锅活生生的让死人活人都背了,也是个爱哭帝,而且他才是真正的哭的假仁假义的人,夏侯渊死在汉中,这个可是曹操几十年的兄弟啊,何况还是为他大业立过无数功劳的人,但是做做样子,拍拍屁股就撤兵了,这时候怎么不拿出打徐州的劲了,坐拥中原九州却不敢为夏侯渊报仇,又是哭哭夏侯渊就过去了,而刘备在关羽败亡的时候,集结西川所有兵力去攻打东吴,是因为他真的怒了,他的兄弟死了,哪怕他们奔波一生才建立的基业会因此毁于一旦,他也要和东吴决裂,为关羽报仇,桃园结义的情感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还有的人说刘备其实主要目的是借此机会统一南方,我也笑了,刘备不傻,在荆州兵将十有八九都投降东吴,仅靠刚刚拿下的益州,即使打败东吴也绝对是两败俱伤,因为荆州一战,关羽一系的武将都阵亡或叛逃东吴,那时候蜀国士气绝对是最低落,关羽可是蜀国的核心精神支柱,而东吴拿下荆州实力大增,士气高涨,文武俱在,加上失去荆州的蜀国就相当于失去水军,根本就没得打,在这种情况下,还有虎闹戚视眈眈的魏国,极有可能联手攻灭蜀国,趁机攻打空虚的益州,但刘备还是做到了三兄弟同生共死的誓言,真的可歌可泣,哪怕东吴愿意送还荆州,刘备也不答应,如果刘备真的是为了吞并东吴,绝对笑纳荆州,再整理水军顺江攻打东吴,否则也不会有火烧连营了,我真的很佩服刘备,真正的君子,不是那些人说的伪君子,即使他投奔过很多人,但是他并没有宣誓效忠谁,在三国时代,当你投奔一个主公,但是不被采纳忠言和建议是可以另投高明的,但是吕布不一样,他为了投靠董卓杀了丁原,为了貂蝉杀了董卓,这种属于真正的反叛,而刘备是为了政治斗争,他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拿荆州,吞刘璋并不算伪君子,不拿益州那绝对毫无疑问相当于送给曹操,刘表就是个例子,在那种年代,只要不是用卑鄙无耻的阴谋得逞,都不算伪君子,伪君子一词是用假仁假义掩盖自己犯下的罪行,在政治斗争中,刘备这明显不算,别给他强加上去,如果是刘备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就可以说是伪君子,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诸葛亮法正庞统徐庶蒋琬他们都不是傻的人,比我们聪明厉害一百倍,如果刘备真的虚伪,他们都不会跟随他一个卖草鞋,毫无根基,自称皇叔的人,还不如投靠刘璋刘表,起码有名气,也是皇室血统,所以刘备绝对不是伪君子,百姓爱戴,君臣和谐也只有蜀国了,刘备去世整个蜀国那是真的痛哭流涕,悲凉之景弥漫全国,而魏国呢,司马懿一个人就可以尽压魏国群臣包括曹氏,因为曹操不在了,那些跟随他的文臣武将就没有归属感了,他们跟随曹操只不过是为了利益,因为利益而走到一起的人,也会因为利益而分散,蜀国即使到了最后,一样百折不挠,与蜀国同生共死,战到最后,即使刘备诸葛亮不在了,但是他们有归属感,由此可知道刘备的人格魅力,和他的成功绝对是古今少有
三国演义一个颜色三国演义一个人上一个燕山一个理由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