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多了。
飞船轨道舱具备气闸舱的功能。神舟七号飞船长9.19米,总重近8吨,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与以往不同的是,“神五”和“神六”的轨道舱仅作为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舱,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进行。按照计划,“神七”飞行时,航天员将从这个舱进入太空。因此,它增加了作为气闸舱的功能。神舟七号飞船副总设计师潘腾解释说,其原理类似于潜水艇的闸门装置,通过泄压和复压过程实现空间环境和飞船载人环境的过渡。
泄复压设备组件安装在轨道舱前端,由5支高压气瓶和管路、阀门等组成。“泄压不能过快,必须循序渐进,与此同时航天员也有一个吸氧排氮的过程。”潘腾介绍说,航天员在穿航天服时吸纯氧,用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来置换血液里的氮,这样再减压就安全了。与出舱过程相反,航天员从太空回到飞船内,则需要经历一个“复压”步骤——将舱内的气压从“零”恢复到一个大气压状态。潘腾说,“我们在地面做了将近百项试验,保障气闸舱性能状态比较稳定,从而确保航天员能够安全、顺利地完成出舱任务。”
此外,科研人员还在轨道舱的装潢上颇下功夫。每个航天员的座椅都是量体特制,舱内色彩搭配柔和,让航天员有“家”的感觉。
飞船有效载荷增加。神舟七号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说,从“神五”搭载一位航天员,到“神六”两名航天员,再到“神七”满载三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人数增多,还意味着飞船提供的各项有效载荷的相应增加,比如携带更多的食品、水等消耗品,提高供气、供氧的流量,等等。
更重要的是,围绕出舱活动,飞船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元器件,包括泄复压设备、两套舱外航天服、数据话音传输设备以及其它舱载设备等。
为了避免生活物品及大量仪器过多占用航天员活动空间的情况,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进行仿真设计,科学布置轨道舱的格局,将必要的设备尽量集中摆放,或装载在类似货架的格框上,提高空间使用率,将航天员活动空间保持在7立方米以上。
飞船首次安装中继卫星终端。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与前两次载人飞行相比,飞船推进舱外部多了一个银色的小装置,这就是中继卫星的终端天线。据神舟七号飞船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秦文波介绍,我国于今年4月成功发射了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这颗卫星将在神舟七号飞行中首次应用
肯定有很大的区别呀.因为发射神七的目的不同,决定了它的结构、搭载物等都不同,最主要的是神七要实现中国航天员的出舱行走,舱外航天服的试验,伴飞卫星的放飞及控制等等。
神六和神奇的四大不同
飞载人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说,在神六的基础上,神七飞船进行了220余项改进。总结起来,神七与神六有4大不同。
不同一:
轨道舱变成气闸舱
神七轨道舱不再有留轨功能,重新设计变成生活舱和气闸舱的综合,航天员返回后,轨道舱将抛弃在太空中。
气闸舱为此需要提供电力、机械、温度等方面的支持;神舟七号飞船在前端和后端分别加载了一台舱外摄像机,舱外还加装了照明设备,为航天员在舱外行走提供光照条件。
不同二:
增加出舱活动程序
神舟七号飞船总体系统设计了分为4个阶段的正常出舱程序,并设计了7个关键事件点并保证这些事件点全部都在地面测控范围以内。同时,为保证航天员舱外行走在连续的测控波段范围内,还要在光照条件下以便于图像传输,要求神舟七号飞船选择在晚上发射,出舱行走在白天。
不同三:
由保障两人多天
到保障3人多天飞行
神舟七号飞船将首次实现满载负荷状态下的考核,实现三人多天的在轨飞行。
与神舟六号飞船相比,在多增加1人的情况下,神舟七号飞船要提供满足多增加1人的座椅、食品、饮用水、环境控制功能等多种资源支持。
不同四:
增加了在轨试验环节
神舟七号飞船将搭载我国第一个上天的中继卫星用户终端,这个用户终端能够大大提高我国中低轨道航天器的测控覆盖能力,实现测控覆盖率由原来的13%提高到4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