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平介绍

用数字概括
2025-01-02 04:01:2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说起诸葛亮,从古到今,没有不被他才能所折服的,三国期间,可以说蜀国因为他的伟大才能才确保了有一席之地。自诸葛亮逝世之后,本来就羸弱的蜀国更加经不起风吹雨打,没有几年,就被北方的魏国(此时应当是西晋)消灭了。然而,纵观诸葛亮的光辉一生,他也并非圣贤,演绎得并不是那么的完美,虽然小说《三国演义》试图将他演绎得出神入化,但小说终归是小说,有他的虚构成分,历史终归是历史,容不得参杂个人感情,诸葛亮的一生有他的致命弱点,也就是所谓的败笔吧。

败笔之一:选错了主,跟错了人

也许是诸葛亮的正统思想,也许是只有刘备请他出山,一生有鸿鹄之志的诸葛亮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际,其实很想有所作为,也大展宏图,以实现自己的天下之志。然而,深居卧龙,却没有人来引他入出山,直到刘备的到来,而且刘备作为汉朝正室后代,对他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虽然历史上他是再三推辞,但实际上是在探测刘备的真心,同时也在寻思如何被刘备所吸引,所以才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然而,刘备非非常之人,能力只是一般,并没有曹操、孙权之文治武功,所以,也就注定了诸葛亮不可能成为姜尚(姜子牙),只能是偏安一隅的军师,虽然最后耗尽最后精力,也没有完成他的天下大计。

败笔之二:嫉贤妒能,容不得有人超过他

作为刘备的左右手关羽、张飞,在刘备手下的地位当然是无人能比,况且他们的才能也是一等一的,对于诸葛亮的到来,尤其是随着他的地位的上升,关羽、张飞表现出来自己的意见,但他们是武将,并没有除掉诸葛亮的意思,最后能够听从诸葛亮的调遣,应该是很伟大的胸怀。然而,作为文臣的诸葛亮,他的胸怀却不能容忍,所以,就有了关羽被吕蒙所杀、张飞被部下所害的一幕,虽然历史没有写是诸葛亮所为,但作为刘备的左右手,如此英年早逝,不能不令人生疑,作为军师的诸葛亮不可能不想到这一点,至少有希望看到这一点的远见。还有,作为和他能力相当的文谋臣庞统,也是才华刚现就命丧黄泉,这在历史上引起了许多猜测,而且矛头直指诸葛亮。本来对于刘备来说,虽然能力有限,但天老爷给他配备了谋臣左右手诸葛亮和庞统,武将左右手关羽、张飞,可惜都经不了诸葛亮的羽毛扇,被极有心计的他扫了个干干净净,从此,刘备只能听从诸葛亮的调度,虽然名为主,实际没有自己发挥的可能。

败笔之三:不重用贤人,重用庸才

在蜀国后期,他的这种表现尤为明显,杀刘封、暂彭羕、弃廖立,都是诸葛亮所为,街亭一战,就是因为重用了马谡,才使得街亭失守,其实后来的蜀国已到了无人能用的地步,那些只听从诸葛亮的人其实才能有限,诸葛亮在世时表现还可以,是因为有诸葛亮这面伟大的旗帜在支撑。诸葛亮一死,这些被诸葛亮生前启用所谓的能人的弱点就显现了出来,后主刘蝉虽然无用,但因为他只不是傀儡一个,他因为听从父亲刘备的遗言,听从诸葛亮的安排,所以,诸葛亮去世后,他无人可用,只能任用诸葛亮生前给他安排的人。所以,说刘蝉无用,其实也是他的无奈。

败笔之四:不能很好的化解能人之间的矛盾

诸葛亮生前其实有一对文臣武将,而且才能十足,那就是魏延和杨仪,他们一武一文,是一对双子星,但他们之间有恩怨,如果诸葛亮能够及时调整他们的恩怨,让他们成为廉颇和蔺相如,那可以说是蜀国后期的福星,可惜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在他离开人间的那一刻,他还不相信魏延,致使他死后,魏延被杨仪所害,杨仪也终将自杀,这样一对本来是蜀国后期最有能力之人,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蜀国焉有不亡之理。

败笔之五:军事吹弱,谨慎有余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的军事才能其实并不出色,但在关羽、张飞、庞统相继去世后,关中已无人,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只能由诸葛亮一人支撑,然而,人无完人,才无全才,任何一个人也有自己不够强的方面,作为谋臣的诸葛亮却要担当军事指挥员,所以,后期的蜀国虽然在诸葛亮谨慎的指挥下,却是连年战败,鲜有胜绩,主要原因是他的军事才能还不够,尤其是他太小心谨慎,能够取得大胜的情况下最后以小胜收场,不敢大力出击,虽然与蜀国后方无援有关,也与蜀国没有过多的粮草有关,但主要是因为诸葛亮的太过谨慎造成的。
当然,无论如何,诸葛亮依然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才,虽然他的才能是因为刘备能力的欠缺成全的,但正是因为诸葛亮在任何方面都能独树一帜,才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说起诸葛亮,从古到今,没有不被他才能所折服的,三国期间,可以说蜀国因为他的伟大才能才确保了有一席之地。自诸葛亮逝世之后,本来就羸弱的蜀国更加经不起风吹雨打,没有几年,就被北方的魏国(此时应当是西晋)消灭了。然而,纵观诸葛亮的光辉一生,他也并非圣贤,演绎得并不是那么的完美,虽然小说《三国演义》试图将他演绎得出神入化,但小说终归是小说,有他的虚构成分,历史终归是历史,容不得参杂个人感情,诸葛亮的一生有他的致命弱点,也就是所谓的败笔吧。

败笔之一:选错了主,跟错了人

也许是诸葛亮的正统思想,也许是只有刘备请他出山,一生有鸿鹄之志的诸葛亮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际,其实很想有所作为,也大展宏图,以实现自己的天下之志。然而,深居卧龙,却没有人来引他入出山,直到刘备的到来,而且刘备作为汉朝正室后代,对他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虽然历史上他是再三推辞,但实际上是在探测刘备的真心,同时也在寻思如何被刘备所吸引,所以才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然而,刘备非非常之人,能力只是一般,并没有曹操、孙权之文治武功,所以,也就注定了诸葛亮不可能成为姜尚(姜子牙),只能是偏安一隅的军师,虽然最后耗尽最后精力,也没有完成他的天下大计。

败笔之二:嫉贤妒能,容不得有人超过他

作为刘备的左右手关羽、张飞,在刘备手下的地位当然是无人能比,况且他们的才能也是一等一的,对于诸葛亮的到来,尤其是随着他的地位的上升,关羽、张飞表现出来自己的意见,但他们是武将,并没有除掉诸葛亮的意思,最后能够听从诸葛亮的调遣,应该是很伟大的胸怀。然而,作为文臣的诸葛亮,他的胸怀却不能容忍,所以,就有了关羽被吕蒙所杀、张飞被部下所害的一幕,虽然历史没有写是诸葛亮所为,但作为刘备的左右手,如此英年早逝,不能不令人生疑,作为军师的诸葛亮不可能不想到这一点,至少有希望看到这一点的远见。还有,作为和他能力相当的文谋臣庞统,也是才华刚现就命丧黄泉,这在历史上引起了许多猜测,而且矛头直指诸葛亮。本来对于刘备来说,虽然能力有限,但天老爷给他配备了谋臣左右手诸葛亮和庞统,武将左右手关羽、张飞,可惜都经不了诸葛亮的羽毛扇,被极有心计的他扫了个干干净净,从此,刘备只能听从诸葛亮的调度,虽然名为主,实际没有自己发挥的可能。

败笔之三:不重用贤人,重用庸才

在蜀国后期,他的这种表现尤为明显,杀刘封、暂彭羕、弃廖立,都是诸葛亮所为,街亭一战,就是因为重用了马谡,才使得街亭失守,其实后来的蜀国已到了无人能用的地步,那些只听从诸葛亮的人其实才能有限,诸葛亮在世时表现还可以,是因为有诸葛亮这面伟大的旗帜在支撑。诸葛亮一死,这些被诸葛亮生前启用所谓的能人的弱点就显现了出来,后主刘蝉虽然无用,但因为他只不是傀儡一个,他因为听从父亲刘备的遗言,听从诸葛亮的安排,所以,诸葛亮去世后,他无人可用,只能任用诸葛亮生前给他安排的人。所以,说刘蝉无用,其实也是他的无奈。

败笔之四:不能很好的化解能人之间的矛盾

诸葛亮生前其实有一对文臣武将,而且才能十足,那就是魏延和杨仪,他们一武一文,是一对双子星,但他们之间有恩怨,如果诸葛亮能够及时调整他们的恩怨,让他们成为廉颇和蔺相如,那可以说是蜀国后期的福星,可惜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在他离开人间的那一刻,他还不相信魏延,致使他死后,魏延被杨仪所害,杨仪也终将自杀,这样一对本来是蜀国后期最有能力之人,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蜀国焉有不亡之理。

败笔之五:军事吹弱,谨慎有余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的军事才能其实并不出色,但在关羽、张飞、庞统相继去世后,关中已无人,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只能由诸葛亮一人支撑,然而,人无完人,才无全才,任何一个人也有自己不够强的方面,作为谋臣的诸葛亮却要担当军事指挥员,所以,后期的蜀国虽然在诸葛亮谨慎的指挥下,却是连年战败,鲜有胜绩,主要原因是他的军事才能还不够,尤其是他太小心谨慎,能够取得大胜的情况下最后以小胜收场,不敢大力出击,虽然与蜀国后方无援有关,也与蜀国没有过多的粮草有关,但主要是因为诸葛亮的太过谨慎造成的。
当然,无论如何,诸葛亮依然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才,虽然他的才能是因为刘备能力的欠缺成全的,但正是因为诸葛亮在任何方面都能独树一帜,才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回答2: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
  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181年:诞生于琅邪。
  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之。
  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