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分类是对供应商系统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它决定着哪些供应商你想开展战略合作关系,哪些你想增长生意,哪些是维持现状,哪些是积极淘汰,哪些是身份未定。相应的,供应商可分为战略供应商(Strategic Suppliers)、优先供应商(Preferred Suppliers)、考察供应商(Provisional Suppliers)、消极淘汰(Exit Passive)、积极淘汰(Exit Active)和身份未定供应商(Undetermined)。当然,不同公司的分法和定义可能略有不同。
一般来讲,交易型是指为数众多,但交易金额较小的供应商;
战略型供应商是指公司战略发展所必需的少数几家供应商;
大额型供应商指交易数额巨大,战略意义一般的供应商。,
战略供应商指那些对公司有战略意义的供应商。例如他们提供技术复杂、生产周期长的产品,他们可能是唯一供应商。他们的存在对公司的存在至关重要。更换供应商的成本非常高,有些乃至不可能。对这类供应商应该着眼长远,培养长期关系。
优先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在别的供应商处得到,但公司倾向于使用优先供应商。这是与战略供应商的根本区别。优先供应商是基于供应商的总体绩效,例如价格、质量、交货、技术、服务、资产管理、流程管理和人员管理等。优先供应商待遇是挣来的。例如机械加工件,有很多供应商都能做,但公司优先选择供应商A,把新生意给这个供应商,就是基于A的总体表现。
考察供应商一般是第一次提供产品或服务给公司,对其表现还不够理解,于是给一年的期限来考察。考察完成,要么升级为优先供应商,要么降为淘汰供应商。当然,对于优先供应商,如果其绩效在某段时间下降,也可调为考察供应商,“留校察看”,给他们机会提高,然后要么升级,要么降级。
消极淘汰供应商不应该再得到新的产品。但公司也不积极把现有生意移走。随着主产品完成生命周期,这样的供应商就自然而然淘汰出局。对这种供应商要理智对待。如果绩效还可以的话,不要破坏平衡。从供应商角度来说,产品已在生产,额外的投入不多,也乐得继续支持你;从采购方来说,重新选择供应商可能成本太高。这样,双方都认识到维持现状最好。当然,有些情况下,产品有可能成为“鸡肋”,供应商不怎么盈利(或不愿意继续供货),采购方也不愿重新资格化新供应商。那么,供应商的力量就相对更大,给你的产品的重视度不足,绩效可能不够理想。这对采购方绝对是个挑战。维持相对良好的关系就更重要。
积极淘汰供应商不但得不到新生意,连现有生意都得移走。这是供应商管理中最极端的例子。对这类供应商一定要防止“鱼死网破”的情况。因为一旦供应商知道自己现有的生意要被移走,有可能采取极端措施,要么抬价,要么中止供货,要么绩效变得很差。所以,在扣动扳机之前,一定要确保你的另一个供货渠道已经开通。
身份未定供应商的身份未定。在分析评价之后,要么升级为考察供应商,要么定义为消极淘汰或积极淘汰供应商。
供应商分类的另一目的是公司内部沟通。例如新生意都给战略或优先供应商,然后再考虑考察供应商,绝不能给淘汰供应商。这些都应成为书面政策,沟通给公司内各个部门。当然,在分类供应商时应该征求别的部门的意见。但一旦决定,整个公司就应执行。再例如公司应该采用供应商清单(Approved Vendor List; AVL)上的供应商。而供应商清单则应基于供应商分类体系。当然,做为供应商管理部门,要确保各类供应商能达到公司期望。要不,内部客户的合理期望没法满足,现有的供应商政策可能没法被执行。切记“要解决问题,不能光靠制定政策”。
供应商分类是指在供应市场上,采购企业依据采购物品的金额、采购商品的重要性以及供应商对采购方的重视程度和信赖的因素,将供应商划分成若干个群体。供应商分类是供应商管理的先行环节,只有在供应商细分的基础上,企业才有可能根据细分供应商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供应商关系策略。企业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供应商分类:
1、按供应商的重要性分类
依据供应商对本单位的重要性和本单位对供应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供应商可以分成四类。
(1)、伙伴型供应商
如果本公司认为供应商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采购业务对本公司很重要,而且供应掣商也认为本公司的采购业务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那卿么这样的供应商就是“伙伴型供应商”。
(2)、优先型供应商
如果供应商认为本公司的采购基业务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但该项业务对于本公司却驾并不是十分重要,这样的供应商无疑有利于本单位,是摹本单位的“优先型供应商”。
(3)、重点型供应商
如果供应商认为本公司的采购业务对于他们来说无关紧要,但该采购业务对于本公司却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供应商就是需要注意改进的“重点型供应商”。
(4)、商业型供应商
对于那些对于供应商和本公司来说均不是很重要的采购业务,相应的供应商可以很方便地选择和更换,那么这些采购业务相对应的供应商就是普通的“商业型供应商”。
2、按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分类
按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短期目标型、长期目标型、渗透型、联盟型、纵向集成型。
(1)、短期目标型
这种类型的供应商主要特征是双方之间的关系是交易关系,即一般的买卖关系。双方的交易仅停留在短期的交易合同上,各自关注的是如何谈判,如何提高自己的谈判技巧不使自己吃亏,而不是如何改善自己的工作,使双方都获利。供应商根据交易的要求提供标准化的产品或服务,以保证每一笔交易的信誉。当交易完成后,双方关系也中止了。对于双方而言,只与业务人员和采购人员有关系,其他部门人员一般不参与双方之间的业务活动。
(2)、长期目标型
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双方有可能为了共同利益对改进各自的工作感兴趣,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超越买卖关系的合作。长期目标型的特征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相互配合,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共同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合作的范围遍及各公司内部的多个部门。例如,由于是长期合作,也可对供应商提出新的技术要求,而如果供应商目前没有这种能力,采购上可以对供应商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供应商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也会促进企业产品改进,有利于企业长远利益。
(3)、渗透型
这种关系形式是在长期目标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指导思想是把对方公司看成自己公司的延伸,为了能够参与对方的业务活动,有时会在产权关系上采取适当的措施,如相互投资、参股等,以保证双方利益的一致性。同时,在组织上也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双方派员参与对方的有关业务活动。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情况,供应商可以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对方是如何起作用的,容易发现改进方向,而采购方也可以知道供应商是如何制造的,对此可以提出相应的改进要求。
(4)、联盟型
联盟型是从供应链角度提出的,其特点是从更长的纵向链条上管理成员之间的关系,双方维持关系的难度提高了,要求也更高。另外,由于成员增加,往往需要一个处于供应链核心地位的企业出面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它常常被称为“盟主企业”。
(5)、纵向集成型
这种形式被认为是最复杂的关系类型,即把供应链上的成员整合起来,像一个企业一样,但各成员是完全独立的企业,决策权仍属于自己。在这种关系中,要求每个企业充分了解供应链的目标、要求,以及在充分掌握信息的条件下,自觉做出有利于供应链整体利益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