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苏两国在改革的起点、环境等诸方面均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中苏启动改革的初始阶段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点.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 是一个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而70 年代末期开始改革事业的中国, 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相对闭塞的发展中国家.在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改革是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二位一体、同时发生; 而苏联改革的主要任务则是后者.
2 . 改革前两国承继的历史、社会和文化遗产有别.
中国的改革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苏联历史序列中已是第三波距离两国改革的最近的历史: 苏联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近20 年的“停滞” 时期.中国则是刚刚结束十年动乱的文革之后.
3 . 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在中苏两国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就中国而言, 它不仅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的资本积累手段, 也是推动新旧体制易位的现代管理方式.对苏联来说, 它的意义则更侧重于后者, 侧重于生产集约化的实现.
4 . 民族关系的基本面貌有差异.
中苏两国虽然都是多民族的国家.但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在中国各民族中占有绝对优势.少数民族进入中国版图的时间较长, 凝聚力较大.而俄罗斯族在苏联国家中不占有优势.与中国封建统治者“ 羁糜” 归化的统治手法相比, 帝俄时代对异民族的控制手段更加僵硬, 后者的离心倾向更大.在国家体制上, 中国是一个单一制的国家.苏联则是一个保持了联邦制许多特点的事实上的单一制国家.两国体制改革中都有一个核心问题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与苏联相比, 由于民族关系所形成的制约, 中国远没有苏联那样敏感.苏联改革的最终失败, 是民族分立主义的发展并以国家解体为标志的.民族问题在苏联改革中 所具育的尖说性和复杂性,是所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所仅见的.
二 中苏改革不仅各自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还具备了很多共同性, 显现了许多共同的规律.这是因为它们政治经济体制基本上是同一模式, 许多弊病也是相同的.就综合国力和工业化发展程度而言, 两国有高下之别, 但就改革的总体目标而言,诸如建立有活力的面向市场的经济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等基本间题上, 两国处于同一起点.“后发展型国家” 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所面临的根本间题, 不仅适用于中国, 也适用于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