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几个成语小故事。

2024-12-31 05:47:26
推荐回答(6个)
回答1:

一飞冲天

释义∶一飞就冲入云霄,比喻一个平日没有甚麼特殊表现的人,突然做出

十分惊人的成绩。

故事∶齐威王即位三年以来,只爱游山玩水,饮酒作乐,不理国家大事。有一天,

淳于髡(音纯於坤)对齐威王说∶「有只大鸟飞进大王的宫廷已三年了,但它不飞翔,

也不呜叫,大王知道这是什麼鸟吗?」齐威王一听,便明白这只鸟是比喻自己,

於是回答说∶「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鸟呀,它不飞便罢了,一飞就冲入云霄。」

从此齐威王便专心治理国家。 (见《史记.滑稽列傅》)

例句∶他平时沈默寡言,这次代表我班参加辩论比赛,竟然获得冠军,

真可说是「一飞冲天」了。

近义∶一鸣惊人

反义∶有翅难展
下笔成文

释义∶形容文章写得很快,一挥动笔,就能写成。

故事∶三国时代,曹操的儿子曹植聪明好学,写起文章来又快又好。有一

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十分惊喜,故意问他∶「你请人代写的

吧?」曹植答∶「我一开口说话,就能说出一番道理;一挥动笔,就能

写成文章,我又何必请人代写呢?」於是曹植即时写了一篇著名的

《铜雀台赋》,而且写得很好。(见《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例句∶弟弟才读二年级,便已「下笔成文」,所以人人都视他为神童。

近义∶一挥而就

反义∶搜索枯肠

井底之蛙

释义:井底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浅陋。

故事:战国时,庄子认为一个见识浅陋的人,就好像一只居住在井底的青

蛙,以为井已经很大,而不知大海比井更大。正如见识浅陋的人,以

为自己的知识已很丰富,却不知自己的知识其实十分浅薄。

(见《庄子.秋水篇》)

例句:志文在数学考试成绩得甲等,便以为自己是天才。此人真是「井底之

蛙」。

近义:坐井观天/一孔之见

反义:见多识广
打草惊蛇

释义:比喻因为行事不周密,使对方有所警戒,而预先作出防范。

故事:唐朝一名叫王鲁的县令,是个贪官。他串通手下,敲诈百姓。老百姓

忍无可忍,一起写状纸去控告王鲁的一个秘书。状纸被送到王鲁的手

裏,他一看,发觉状纸上所写的罪行,每一项都与他有关,他很害

怕,连忙拿起笔来,在状纸上写下:「你们虽然在打草,但我就好像

藏在草丛中的蛇一样,受到了惊吓。」(见《西阳杂俎》)

例句:警方在拘捕这名贩毒头子之前,采取高度保密的方法,以免

「打草惊蛇」。

反义:不动声色
多多益善

释义:愈多愈好的意思。益,更加。

故事:楚汉相争时,有一次,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兵马?」韩信

说他最多只能带领十万兵。刘邦又问他说:「那麼你自己能带多少人马呢

?」韩信回答说:「对我来说,则是越多越好。」刘邦听了不服气地说:

「既然你本领这麼大,为甚麼反而被我抓住了呢?」韩信说:「你虽不善

於带兵,却善於带将,这就是我被你抓住的原因。」刘邦听了大为欢喜。

(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例句:华南水灾的灾民数以有万计,各界捐款,自然是「多多益善」。

反义:宁缺毋滥
走马看花

释义: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本是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现多用来

形容匆忙粗略的观看。走马,骑著马奔跑。

故事:古代的读书人苦读诗书,大都是为了考取功名;能够高中的,

自然有吐气扬眉的喜悦。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诗中有两

句,最能刻划出这种心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

花。」到宋代诗人杨万里,则把这种得意的心境,融会在「走

马看花拂绿杨,曲江同赏牡丹香」的闲适生活。

例句:参加旅行团游览名胜古迹,往往由於时间仓促,只能「走马看花」,

总是感到意犹未尽呢!

近义:浮光掠影/蜻蜓点水
目不识丁

释义: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丁,指简单的字。

故事:唐朝时,有两个军官,一个叫韦雍,一个叫张宗厚。他们恃势凌

人,横行霸道,一不高兴,就拿士兵和百姓出气。有一次,他们喝

醉了酒,便讥笑士兵是饭桶,光有大气力,却连一个「丁」字也不

识,只得让人指挥。士兵们听了都非常气愤,这时来了一笔赏赐士

兵的经费,韦雍和张宗厚却从中贪污,私自拿取了一部分。士兵知

道后,便一齐造反,把他们二人杀了。(见《唐书.张弘靖传》)

例句:自从实施九年免费教育后,现在已少有年轻人「目不识丁」了。

近义:胸无点墨

反义:学富五车
对牛弹琴

释义:比喻向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包含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

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故事:春秋战国时的著名音乐家公明仪对著一头正在吃草的牛,弹奏了一首

十分难懂的歌曲。牛没有理会他,仍然顾著吃草。公明仪经过细心的观

察后,发觉那只牛根本就听不懂这首乐曲,所以他又重新弹了一首像蚊

子、牛蝇、小牛叫唤的乐曲,那牛便立即竖起耳朵来听。(见《弘明集》)

例句:他是一个只懂营商的生意人,你竟和他大谈起文学理论来,无异是

「对牛弹琴」。

近义:枉费唇舌

回答2: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回答3: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

回答4: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马首是瞻”
春秋时,晋国联合齐鲁等国一起伐秦。晋国大将荀偃任三军统帅,指挥联军。联军人多心杂,到了泾水边谁也不肯先渡河。后来鲁军带头泅渡,联军才随后跟上。

秦军为了阻止联军渡河,悄悄在河里投下毒药。联军饮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于是,人心惶惶,联军乱作一团。几天后,联军才渡过泾水在榆林扎营。

荀偃下令道:“明天鸡鸣出兵,唯余马首是瞻!”联军说:“干吗都要跟着荀偃的马头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随他们各行其是。

唯:只准。余:我。“马首是瞻”:看着马头行事,马到哪里,兵到哪里,服从指挥。

马革裹尸”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回答5: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回答6:

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