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背影》那年,刚好是母亲大人去世的那年,那一年,亲眼见到了父亲的沧桑与坚强。当时,弟弟不过才十四岁的年纪,心理正是最需要关怀的时候。在如此重要的年岁,恰好遇上母亲去世,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有多伤痛。
如果朱自清的父亲没有看到这篇文章,会不会至死都在恨自己的儿子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朱自清旧照
一、朱自清两年未曾见到父亲
1928年的一个夜晚,已经步入深秋的街道显得非常冷清。一个年轻人从邮局里面拿到一本书籍,快速的朝一个老房子走去,又抬步走上二楼的房间。
房子显然已经很老了,连白色的石灰都已经掉落,只剩下斑驳的墙体,房里的床上躺着一个老人,而且还是一个患有严重腿疾的老人,老人因为行走不便,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很少外出。
当年轻人把书籍拿给他后,老人马上把书拿到光线稍好的地方,戴上老花镜仔细的看起了书籍。
这位患有腿疾的老人正是《背影》里面所描述的对象,朱自清的老爹——朱鸿钧,而去邮局帮老人拿书的人,则是朱鸿钧的另一个儿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课本上的《背影》
老人打开书籍,只见书中第一句便说,自己已经有两年没有看到父亲了。朱鸿钧刚看到这句话,鼻子就开始酸了,他越是往下看,越是心酸,看到动情处,更是眼泪都流了出来。
其实书中所写的内容对别人来说并不值得哭泣,但是对于朱鸿钧来说,却是那么珍贵,因为书里写的都是有关于他和儿子相处的回忆。
到底是父亲脾气不好,还是儿子做了让父亲不高兴的事?
看似很短的文章,却记录了父子之间很长的故事,原来,这对父子之间有过非常严重的矛盾,父子双方心里怀着对对方的不满,竟然有五年的时间未曾交流过。
如果朱自清没有写下这篇文章,用这种迂回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歉意与爱意,想必父亲会带着对他的恨意离开人世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背影》节选
二、父亲私自拿走儿子薪水
朱自清出身书香门第,又是家里的长子,肩上背负着家族的希望。朱鸿钧对这个儿子自是宝贝得很,尽可能在物质方面满足儿子。但是他身为封建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家长,从来不会向儿子表达善意,只会严厉的要求儿子。
为保证儿子的学习成绩,朱鸿钧把儿子送到举人家里学习古文与诗词,但凡儿子回到家里,朱父总是亲自对儿子的成绩进行考核。如果考核结果让他满意,朱自清偶尔就会得到两句夸赞,如果考核不满意,朱父还会直接把儿子的本子烧掉,对着儿子大骂。
在父亲严格监督下成长起来的朱自清,在学识,尤其是古文与国学方面,一直都非常优异。
图片:学习古文与诗词剧照
1912年,时年十四岁的朱自清在父亲的主张下定下了一门亲事,四年过后,朱父亲自为长子张罗,举办了简单却不让人感到寒酸的婚礼,其实,朱父在当时已经很穷了,能为儿子举办这样的婚礼已经非常不容易。
随着父亲的老去,家里的经济越来越拮据,朱自清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提前从北大毕业回到母校任职。刚从学校出来的朱自清,虽然工资不高,但是至少也有一份收入,可以帮到家里,所以他的内心是高兴的。然而,他的父亲却利用手段,在未经他同意的情况下取走了他一个月的工资。
在朱鸿钧眼中,自己为儿子付出了那么多,如今用他的工资也是天经地义。可是,朱自清却不这么想,他是受过新式教育的人,而不是在传统教育下成长,愚孝的人。
他并不在意父亲用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却在意父亲不把他当作一个独立体,不尊重他。原本父子就因为工资的事情而差点大动干戈了,再加上父亲身边一个女人的作梗,父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这对父子之间的矛盾,看上去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却是新旧两种思想的碰撞。结果,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让谁,导致父子反目。
图片来源于网络:朱自清与父亲
三、
朱父借孙子与儿子通书信
其实,朱鸿钧只是倔强而已,但是他的心里还是想念儿子的,只是他同样不擅长表达爱意。 再加上朱自清受不了父亲的仇视,选择到外地任教,隔年又把妻子一起带走了。
之后,他想到那么久了,父亲的气应该消了,于是带着妻儿回家看望他。结果,见到从那么远回到家里的儿子,朱父竟然还是不肯理他。第二年,朱自清又回去看望父亲,父亲同样不理他,之后的几年,朱自清干脆就不回去了。
已经年老的朱父想念儿子,却又放不下面子联系儿子,只能借着与关心孙子的名义和朱自清通信。自己已为人父,再加上时常看到父亲看似严厉,实则亲切的关怀,朱自清开始理解父亲的所有行为。
1925年,还在北大任教的朱自清回想起与父亲之间的种种,提笔写下了《背影》。不过,当朱父读到《背影》时,已经过去三年了。值得欣慰的是,以这篇文章作为媒介,父子之间的隔阂总算彻底消除了。只是父子之间因为不善表达,因为无法感同身受,竟然彼此折磨了那么久,这才是最大的遗憾。
朱自清的背影主要是在他父亲送他的途中写下的,当时他的父亲去火车站送他,看到父亲蹒跚的脚步一时感慨
朱自清的《背影》是朱自清回忆起与父亲的点点滴滴,有感而发所写下来的,文章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冒险爬月台给我买橘子的事情。
据说朱自清写下《背影》的时候正好在北大任教,已经两年没有和父亲见面了,因为一些事情父子两之间也有隔阂。收到父亲的信后,回忆起曾经的事情,朱自清提笔写下这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