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听听他们的想法
我们都会变老,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从一开始的他依偎着你,有事没事都会喊爸妈,到后来的几乎没有共同话题,这是孩子的成长,也是我们的老去。老人和子女成长在不同的环境,即便是同一件事,不同的生活经历也会让他们之间的看法也不同。作为老人,不应该只关注自己的看法,也多去了解哪些新鲜事物,多去和孩子聊聊,听一听他们的想法。而不是以我是你爸妈这种说法去强迫子女,子女长大了,不会再那么顺从你的话。
孩子为什么讨厌你,可能就是因为你过于自以为是,不在乎他们的看法,可能从小开始就是这样。所以老人要改变一下心态,虽然他们是自己的子女,可是他们成家了,不再是懵懂的少年,有着自己成熟的想法很正常,给出一点指导是没错的,但是若是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想法就不太合适了。
和他们分开住很多老人担心自己会被孩子所忘却,所以选择和孩子一起住。而这一点,往往成为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哪怕是情侣之间的相处,如果没有了距离感,感情也会渐渐淡下去。亲情也是如此,每天都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未必是一件好事,孩子在过自己的生活,老人这时候和他们住在一起,反而是一种打扰。
不要想着自己能为孩子收拾家务,也不要把自己的生活绑在孩子的生活之上,这只会加重孩子的负担。自己老了,如果没什么病,可以自己每天去公园散步,和公园的其他老人拉拉家常,下下棋。还可以选择去跳广场舞,锻炼身体。老人和子女之间是需要一个空间的,分开住就是一个挺好的选择。可以让孩子没事来看看你,和你聊聊天。子女长大了,不是那个什么都需要父母来照顾的孩童了。当然分开住也是为了避免另一种尴尬的情况,就是婆媳吵架,儿子遭殃。
少管孩子的事分开住之后,也不要整天打电话去问这问那的,给孩子点空间吧。他们可能本来就比较反感老人这种多管闲事的性格,规划自己的生活,可以培养一些爱好,比如书法什么的,把自己日子过的充实,而不是每天想着自己子女今天咋样了。
千万不要过多插手子女的生活,言多必失,亲人之间也是如此,说的多了,谁都会感到厌烦。我们教了子女几十年,让他们学会了独立,那我们老了也要学会独立生活。时代在进步,孩子们是紧随时代的脚步的,我们或许会与这个时代脱轨,思想或许会停滞在上个时代,很多事情我们看不懂,所以少管闲事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的年轻人,一般都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上工作的忙碌,有时候把心思都用在了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对老人的关心。有些老人觉得自己没有了价值,子女们便会嫌弃自己。以至于心里敏感脆弱,非常孤单。我爷爷在世时,有一次他在我姑姑家居住,姑姑和姑父争吵了几句,爷爷便觉得是姑姑姑父多嫌他才争吵,便耍性子离家出走,最后找了好久才找到他。面对这种情况,老人们应该多和子女们沟通交流,尽量不和他们找麻烦。
沟通交流是解决问题的良药
有时候子女们忙于事业,而又觉得老人们什么都不懂,便从来都不向老人们吐露心事。这时候,身为老一辈的人就要主动去询问并且帮子女们解决,如若解决不了,加油鼓气也是非常好的选择。不要默默的在一旁干着急,什么事也不做而且也影响自己的情绪。在和子女们交流时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要学会合理的控制情绪,让子女们在家得到温暖,从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自己照顾好自己
身处中年的子女们最害怕的便是听到孩子病了老人病了,原本就经济压力过大,再一生病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老人们平时应该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自己健健康康不给子女们找额外的麻烦,也是对子女极大的贡献。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子女们做家务带孩子,从而得到子女们的认可。
无论是作为年轻人还是作为老年人,最害怕的一件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没有哪一个孩子是不愿意赡养自己父母的,也许他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使自己强大。作为老人,应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安慰,给子女们足够的时间去充实自我提升自我,不要过分在乎子女们对自己的态度,人生是为自己而活,自己开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人都会老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都是从亲密关系开始,慢慢分离的过程。也有人说,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也就是说父母爱子女,但是这种爱应该给他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个性,经营自己的人生。
在父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时候,他们正在经历人生的不同阶段。而到了老年,风烛残年的老人与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是有爱联系着,并不会走得太远。
一、保持合理的距离
古语云:过犹不及。即便是亲如母子、父子一样的关系,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远了不行,但是太近了,肯定矛盾重重。老人的心态和年轻人的心态肯定是不一样的。
年轻人对生活充满向往,喜欢尝试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这些老年人都接受不了。
有些中国式的家庭,还是离不开老年人的,能保持距离最好。有人说:“一碗汤的距离最好”,也就是说,各有自己的空间,又能彼此照应。比起朝夕相处,少了好多生活上的鸡毛蒜皮的摩擦。
二、父母应该有自己多彩的晚年生活
中国式的父母本身就以奉献为自己的责任。年轻的时候,有好的都要给自己的子女。他们把一辈子献给了子女,老了,等到儿女不再需要他们了,却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有人说: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到了这个时候,子女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老人们也应该歇歇了。什么事情,好坏也该他们自己拿主意了。可是很多人想不明白,他们的孩子三十岁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仍不愿意放手。可是孩子还不理解,因为时代的差距,他们早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了。这时候的老人们,与其守在孩子身边出力不讨好,不如找寻自己的快乐。
保持一个乐观开放的心态,年轻时候没有体验过的事情,都去试一试,尝一尝。有个健康的爱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其实,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年轻的时候要打拼,要照顾老小,晚年就是一个好机会。人生走向夕阳了,看一看世界的美好,比在家里有意义多了。
三、子女应该体谅父母的不容易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是一句温暖而又心酸的话。有很多人常常忘记,在自己呀呀学语的时候,是父母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教我们。是父母手把手拉着我们一点点长大。可是当我们的人生被一个个目标满的时候,我们可能忘记了他们正在慢慢的变老,以一种不易被察觉的方式。
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等我们体会了他们当时的心情时,他们可能早就不在我们身边了。
工作是做不完的,钱也不是赚不完的,可是父母的时间在一点点流逝。老去的父母与我们的时候却是有限的。
他们需要我们,尽管他们不再年轻,不再优秀,不再无所不能。他们始终是世上最爱我们的人。
衰老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那么在衰老之后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说人老了之后,如果身体不好,就会生病,中国有句俗话是这么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贫贱夫妻百日衰,这么一句话并没有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当一个人老了之后,而且还经常生病,那么他的子女,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定的怨言。那此时老人又应该怎么办呢?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不要溺爱孩子,要树立孩子正确的三观。培养一个孩子,拥有孝心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因为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他会接受各种各样的事物,而且身边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所以想要培养一个孩子,拥有传统的中华美德,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父母小的时候就应该给孩子灌输中华的传统美德,知道孝顺是一个人身上优良的品质,然后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心中有一把戒尺,去面对以后人生的是是非非,学会去辨别,不要走歪路,更不要被他人不良的品行影响。在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也要为自己老了之后做打算。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养老行业已经渐渐的开始发展起来了,就好比如说在日本大部分老人在老了之后都会进入养老院进行生活,这种模式是非常好的,毕竟在中国现实社会当中有很大一群人是独生子女,那么一个家庭里面承担四个老人的养老压力是非常大的,所以你在年轻,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不要把自己所有的资本都压在孩子身上,想着他以后为你养老,这是有一定风险的,你要学会为自己做打算。用自己养老的钱为自己聘请一个专业人员护理。人老了之后就会发现结婚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因为你结婚了之后有自己的伴侣,在你的伴侣,还有自理和行动能力的时候,他能够照顾你,你们也能够互相的照顾,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老一辈会要求年轻的一辈一定要或者是尽量去结婚的目的之一,因为在你老了之后,你才有陪伴之人,才不会事事都麻烦子女,因此你也可以用自己年轻时拼搏的钱为自己聘请一个专业的护理人员。
我已经想好了,等到我老了以后,如果孩子需要我帮忙照顾孩子,那么我可能会在他们房子附近租一套房子,然后帮他们带孩子,当孩子大了以后,上学了以后,这时候他们如果不需要我了,这时候我可能就会远离他们回到老家。
有些老人可能想跟孩子一起生活,觉得老了就应该在自己孩子身边,好让自己的孩子照顾自己,但其实仔细想想,更多的是自己在照顾孩子,而不是孩子在照顾自己,除非病到不能自理,我觉得我是不太愿意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的。
因此当我的孩子不再需要我帮忙的时候,我会把房子退了,然后跟老伴儿一起回到老家,我们老家农村买的有房子,而且老家也有地,我们完全可以在老家种一些农作物,比如花生啊,玉米啊,甘蔗啊之类的,总之一样总上一点,没事去拔拔草,然后养上几只鸡再养只狗,跟老伴儿一起没事去地里干活,太阳好的时候可以晒晒太阳种种花之类的。
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老年生活,年轻的时候,一辈子在城市奋斗,虽然城市里方便,城市里也确实美,但是我觉得城市还是没有农村养老舒服,而且自己住在农村,也不用看儿子儿媳妇的脸色。
他们如果愿意回去看我们,那么我们就欢迎,如果他们不愿意去看我们呢,那我们也无所谓,当然了我也会像城里的老太太一样去跳跳广场舞什么的,现在农村也有跳广场舞的,左领右舍也全都是熟悉的人,我觉得回老家自己养老其实也挺过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