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和肾脏损害互为因果,往往造成恶性循环,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十分复杂,并未完全明了。目前国内外高血压指南对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的降压目标值基本上都定在130/80mmHg以下,而这一目标值的设定是
1999WHO/ISH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开展的MDRD试验研究结果推荐的。以往传统的观念是将血压降至140/90mmHg即可,当上世纪90年代初MDRD试验结果公布之后,认为尿蛋白超过1g/d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25/75mmHg以下,但对尿蛋白少于1g/d的肾脏病患者,血压降到什么程度,没有结论。但在MDRD试验中,尿蛋白少于1g/d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降到92mmHg与降到97mmHg预后无异。试验中对MAP控制达上述水平后的心、肾安全性做了研究,认为安全有益,但此目标对病人的脑血管安全度未作研究。至2005年,
MDRD试验进入肾衰竭及复合终点研究后,报告结果均未获得统计意义,而且该试验结束后的随访存在明显的缺陷,使这一目标值设定的可信度受到影响。
2010年AASK研究(非洲裔美国人肾脏病及高血压研究)的公布也显示严格降压并没有在整体上使高血压肾病患者获益,仅仅亚组分析显示,
130/80mmHg以下的血压对部分患者具有延缓肾脏病进展的优势,但仅仅局限在其中的蛋白尿患者。所以AASK研究和MDRD研究的类同之处是同样使目前指南中推荐的130/80mmHg以下的目标值受到了质疑。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年第6期上题为“慢性肾脏病降压目标值反思”的编辑部述评,实际上是对现行指南中CKD降压目标值设定的合理性提出争鸣。笔者支持此文的观点 ,说明我们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还存在不足,高血压指南中对这一问题的推荐建议还值得反思,同时笔者认为可根据CKD的分期来制定降压的目标值,不能一味强调将血压控制得越低越好,要考虑肾脏血流自身调节的重要机制。由于CKD是多病因的,不同类型CKD患者的肾脏灌注对血压的要求显然是不同的。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蛋白导向治疗”的概念,可根据点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目标值,反过来作为评估降压治疗是否恰当的指标之一,如比值
0.22说明强化降压可有潜在获益,反之则无获益,甚之有害。
由此所谓最佳血压目标值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这与老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值的设定是一个道理。希望能够在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循证医学证据探讨,并按慢性肾脏病分级得出一个可行的降压目标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