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孔子的"三十而立",孔子此话有何寓意?

2024-12-15 11:43:4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现在很多人认为“三十而立”就是要成家立业,事业有成,离开父母,实现经济独立,同时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总结起来,就是“小有成就”。但是这样的标准,在今天似乎实在有些难度。我想,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办法达到这个标准。

那么,究竟是孔子的要求太高,还是现在人不够积极努力呢?其实都不是,关键在于大家对“三十而立”的理解。其实孔子自己在三十岁的时候,也没有达到上面所说的那个要求。

在三十岁的孔子,依然不富裕,生活也是过得凑合,但是三十岁的孔子已经学有所成。这里所说的学有所成并不是指孔子已经什么道理都懂得了,什么知识都掌握了。孔子不行,也没有人能够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

学有所成的意思是在某一个领域学习了比较丰富的知识,而且懂得运用这些知识,开始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三十岁的时候已经要有自我意识,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要懂得自己该如何拿主意了,而不再是人云亦云。

真正的成熟应该是指性格上的成熟,所以孔子的“三十而立”不见得是在经济要上有所成就,更应该指的是思想情操、人生态度,这些观念意识上的东西要逐步形成。

因为经济上尚有不足没有关系,只要思想成熟了,经过几年的打拼金钱就都会有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思想不够成熟,那么即便赚到了钱,以后可能也还是会失去。

回答2:

三十而立”来源于《论语·为政》,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几句话是孔子在自谦地表达自己的学习过程。十五岁开始学习,直到七十岁才能随心所欲,还不会有逾越之举。

“三十而立”这句话也是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所达到的状态做出的评价。而这个“立”字是指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不仅对自己、对社会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立”这个字才能真正安身,承担崇高的人生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其实关于孔子“三十而立”这句话还有很多其他的理解。其中有一种就是基本社会化,意思是”一个生物人“通过社会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基本社会化后,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开始逐渐形成,开始懂得遵纪守法与了解道德风俗。但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目前持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少了。

还是有就是我们常认为的”三十而立“,往往偏重于人到三十岁时在家庭和事业上就应该有所成就、有所建树。而众所周知,孔子在鲁国恨不得志,后来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结果也没有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整理典籍。这样看孔子的一生总体是不得志不顺利的。所以需要特别说明,这一理解并不是孔子的本意。

回答3:

三十而立,意思是在三十过后就要成家立业。

回答4:

孔子的三十而立其实就是指一个男人成长到了一定的岁数之后,该有担当了

回答5: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言:谦卑 中 传递祥和!行:举止 彬彬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