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祖父是静海人,祖母是宁河人,也算是土著天津人。但是我本人生长在安徽蚌埠。
我从小听祖父母的方言,安徽各处我都去过。根据我的判断,说天津口音来自安徽绝对有道理,其中最相似的是安徽蚌埠固镇县方言,某些短句子和词的发音几乎和天津话一模一样!即使我们蚌埠话也有三分相似,我经常在广东福建被误认为天津人。
其他相似的口音还有淮南淮北,安徽南部的方言接近浙江,北部接近河南,和天津话就没有关系了。
至于原因,我祖父曾经说过一个。我没查过资料,但我觉得比燕王扫北要更可信一点。
天津曾经是李鸿章驻兵的地方,李鸿章打太平军的“淮军”其中很多安徽固镇人(固镇就在淮河岸边,李鸿章是合肥人,但是合肥和淮河不沾边),驻军中的安徽话和当地河北话互相影响,形成现在天津话的雏形。
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百度视频搜索“烧饼夹里脊”,这是一部纯安徽蚌埠话的话剧,我想您肯定能在里面找到一点天津话的影子。
天津话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天津话是土著方言,是由静海话在声调发生演变之后而逐步形成的;另一说法从民间传说出发,不少天津人都听老人讲祖上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村,而根据有关资料,也确实发现天津许多早期人物籍贯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记载,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话来自山西;第三种说法认为天津人是“燕王扫北”时从淮南、苏北移来的,因此天津话的来源于苏、皖。根据目前从历史及语音等角度考证,第三种说法最为可信。
“燕王扫北”,是流传民间已久的传说。朱元璋称帝后,仿效古人,封了许多藩王。四子朱棣握有重兵,且屡建战功,故遭朱元璋忌惮。为了削弱他的实力,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他为燕王,让他带领大批老弱残兵到北京、天津一带戍边。据说,当时募兵的标准是“弱冠不挑,而立不去,天命之年随军去”,意思是说,随燕王扫北的人,二三十岁的人都不许去,只许五十岁左右的人去。无疑,这些人都是有家小的,就是说,燕王确实从固镇一带地区招募了很多士兵,带着家属开赴北方。且不说传说怎样,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在燕王扫北前后,苏皖地区不断有移民到天津地区,江淮人逐渐地占了压倒性优势,才确立的天津方言岛。从山西或其他地方移民天津的人,由于不是大批的,无论是操什么方言,也都会被同化。
喜好打架、骂人那可能是北方人的性格,安徽也是北方那边好斗些。南方人体弱多耍心眼,北方人体强多耍体力。
天津方言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大的方面,先说天津方言的来源是安徽宿州市固镇。这是天津方言的母方言。而天津市本身又分为7个地方方言区。简单的说吧,天津老城厢人(老城里)说话发音就和西北角梁家嘴西头人有差别,还有小白楼黄家花园一带又是新派生的语言区。你要详细了解,可以找李世瑜的关于对天津话研究的著作。
根据考察天津方言出自安徽蚌埠五河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