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
1.控制测试的内容为内部控制,是定性评价;实质性程序的内容为账户金额,是定量评价。
2.控制测试的目的为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实质性程序的目的是评价账户金额正确性,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依据。
联系:
控制试验与实体程序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试验为实体程序奠定了基础,控制试验的结果为确定实体程序的性质。
时间和范围提供了依据;实质性程序是在控制检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质性程序的程度取决于控制检验的结果。
扩展资料:
控制测试的考虑因素: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某项控制的测试范围时通常考虑下列因素:
1.被审计单位在整个信任期内执行控制的频率。控制执行的频率越高,控制测试的范围就越大。
2.在审计期间,注册会计师将信任时间的长度来控制运作的有效性。准信任控制的运行有效性的时间长度不同。控制活动的数量在这个时间长度上也是不同的。CPA需要根据所提出的信任控制的时间长度来确定控制测试的范围。信任期越长,控制测试的范围越大。
3.为了证明控制可以预防或发现并纠正确定水平的重大错报,有必要获取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要求越高,控制检验的范围就越大。
实质性程序的考虑因素:
1、控制环境和其他相关的控制。控制环境和其他相关的控制越薄弱,注册会计师越不宜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
2、实施审计程序所需信息在期中之后的可获得性。如果实施实质性程序所需信息在期中之后可能难以获取(如系统变动导致某类交易记录难以获取),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
3、实质性程序的目标。如果针对某项认定实施实质性程序的目标就包括获取该认定的期中审计证据(从而与期末比较),注册会计师应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
控制测试是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实质性程序包括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测试是直接查找各类交易、帐户余额和列报的错报;实质性分析是将分析程序应用于实质性程序 ,通过分析各财务信息之间以及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查到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错报。
比如说A企业设计了有关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其中有一项是对于企业超过200万的资金支付采取集体决策,由三位经理一致同意并签字才能通过。某项交易支付了400万, 注册会计师检查相关凭证中是否包含了经理们的签字可以测试该项内部控制,不过控制测试的对象必须留有轨迹,如果被审计单位仅仅设计了“观察、询问”这样的内部控制,是无法实施控制测试的。如果A企业07年固定资产帐面余额4000万,注册会计师将固定资产项目重新计算核实其余额准确性,这样的做法就属于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直接做某些检查程序就是实质性程序,如果是被审计单位先做某项与账户不直接相关的检查性控制或预防性控制,注册会计师再看其有无真正在做,那就是控制测试。一般来说实质性程序获得的证据不会再反过来证实控制的有效性,否则审计就会没完没了。因此,是控制测试还是实质性程序,主要还看其目的。因此实质性程序和控制测试实际上很难严格区分。通常来说,两者组合在一起,其实有一点螺旋式上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