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推动政治民主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025-02-24 08:59: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共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思想,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为充分发挥政协作用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为人民政协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我们要以新一轮思想解放为契机,冲破思想观念藩篱,冲破体制机制障碍,冲破利益格局阻隔,深刻认识人民政协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政协组织的广泛代表性、巨大包容性,把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把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独特优势运用好、发挥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一、顺应时代变迁——人民政协应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改革开放30年来,在解放思想的推动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层面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体制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历史的内在逻辑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无止境.人民政协应正视和面对时代发展所带来诸如思想观念的嬗变,社会结构的转型,政治体制的改革,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文化的发展等新情况、新挑战,坚定不移地继续高举解放思想的大旗,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认真总结人民政协成立60年来的宝贵经验,顺应时代的变化,深入研究政协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认识人民政协在推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向前发展.
一是把握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肩负起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任.多年来,我们党一直努力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改革道路,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为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既包涵了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又包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等,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直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占有重要的地位.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之前,政协就履行着人大的职能,属于根本政治制度范畴.人大制度建立后,政协作为基本政治制度范畴,是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分量.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为人民政协更好地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机遇和动力,人民政协应该把握历史机遇,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通过人民政协把新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也纳入到现有的政治体制中来.政协具有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和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这是其他所有政治组织所不具备的特点.政协的组成单位和委员几乎囊括了社会各个界别、各个阶层,有着不同政治、经济、社会利益诉求的党派、团体、个人都有其代表人士参加到政协中来,而且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通过广泛发扬民主,用协商的形式广纳群言,广集民智,这不仅是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在我国现有政治体制框架内,把社会各界的诉求纳入到体制之中的重要形式.如果体制内的渠道不畅通,这些群体的社会诉求在体制外寻求渠道,任其发展下去,将是很危险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我国新社会阶层人数已达5000万,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左右的资本,并直接或间接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这些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阶层,在个人财富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必然有越来越强烈的政治诉求.重庆市今年4月份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新社会阶层专业人士联合会,并搭建了他们表达本阶层政治诉求的平台.人民政协组织应根据我国统一战线结构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我国统一战线的壮大和发展,应尽量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代表人士吸纳到政协中来,在政协通过协商,充分反映各利益群体的诉求,保障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新社会阶层人士,应设置专门的界别,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防止这些阶层和群体在现有政治体制外寻求利益诉求渠道,保证政治局面稳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三是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架构运作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政党理论、政治思潮等随之而来.就像市场经济的一些规律,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一样,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我们也可以在学习、消化、吸收的前提下,提出适应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理论、观点.当今世界,协商和对话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协商民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选举民主一起成为民主政治的两大表现形式.协商作为一种政治过程,主要通过参与者自由、公开地表达或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理性、认真地思考各种意见和建议的理由,或者改变自己的意见,或者说服别人改变意见,进而做出合理的选择.协商民主能够有力地促进决策科学化,控制行政权力无限膨胀,培养社会公众的集体主义意识以及推动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人民政协的存在与发展符合世界民主进步的潮流,在政协这个组织中,通过政治协商,使各种意见充分表达,有利于党派之间、社会各界之间沟通思想、增进理解、形成共识,有利于化解利益冲突和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我国政治权力健康、平稳、有序地运作.
四是按照中共中央对人民政协提出的新要求,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近年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相继颁发了两个5号文件,其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就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善于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这是中共中央对人民政协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人民政协本质上不同于外国的议会,不是三权分立中的一极,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要深刻认识人民政协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方面,具有界别代表性、民主协商性、求同存异性、客观公正性等特点,这些特性使人民政协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同时也使政协与其他的民主形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应抓住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这一契机,充分发挥政协组织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更有效地促进党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出贡献.
二、防止趋于边缘——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强化
人民政协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虽然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但是国家政治体制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人民政协要更好地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发挥作用,就必须解决影响和制约政协工作发展中的不利因素,避免出现边缘趋势.
一是克服思想认识不到位产生的边缘趋势,进一步加强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这是在中央5号文件和政协章程中明确规定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对人民政协的认识还不到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些党政领导干部的认识不到位.比如对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协组织的地位缺乏正确认识,主动到政协协商重大问题,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还做得不够,有的把政协领导列席党政会议看作协商、以通报代替协商等.二是有些政协工作同志对自身的认识也不到位.有的存在“三怕”的顾虑,感到政协工作主动了、工作做多了,“怕给党政添乱、怕给基层添担,怕说了别人不听”,所以工作中往往束手束脚.有的认为到政协工作成了“老人”,是领导干部软着陆的政治安排;成了“闲人”,不在一线工作,工作可干可不干;成了“怪人”,是一群专用眼睛看别人,专门用嘴巴议党政,专用笔杆子提意见的评论员.这两种现象,容易导致人民政协发挥作用趋于边缘.解决对人民政协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就要要各级党委做到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政协在我国政治架构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好政协与人大的工作关系,处理好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处理好政协监督与政府工作被监督的关系,处理好政协与党委统战部门的关系,既形成工作的合力,又保证政协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二是克服政治协商重要作用发挥不到位产生的边缘趋势,进一步发挥政协协商民主的作用.2005年中共中央5号文件明确了政治协商的两种形式:“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但实际工作中,两种协商形式的关系、协商内容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政治协商是一项很严肃的政治形式,涉及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个方面,各方在政治协商中应当做什么,怎么做,应有什么样的义务和责任,对此没有规范性文件加以明确,就容易导致政治协商作用的发挥趋于边缘.如在当前政协政治协商上,由于党政部门与政协组织对“重要”、“重大”的理解存在不一致性,对哪些应该协商、哪些必须协商,认识不尽一致,因此在具体组织协商中容易出现偏颇,操作上难以准确把握,执行中存在随意性的倾向;在协商形式上,有时存在着以通报代替协商,以邀请政协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代替协商的现象;在运作程序上,有的未能很好地坚持“协商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有的虽然在决策之前提交政协进行协商,但往往由于安排协商的时间不够充分,仓促上阵,难免流于形式;在协商成效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