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家庭虽然只有一个孩子,但年轻的父母却比以前有多个孩子的父母还要忙,尤其在都市里就更不用说了,于是没有办法,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保姆带,甚至还送进全托的托儿所、幼儿园,也就是周一到周五孩子都不回家,只有双休日与父母一起过。结果有很多父母反映,孩子好像和父母不亲了,只把父母当作钱包,除了要东西时显得很要父母,其他时间反而不理父母了。比如:更喜欢和爷爷奶奶睡觉、喜欢对着外公外婆撒娇、喜欢洋娃娃赛过妈妈……还有的是妈妈一手带大的,于是孩子对爸爸就像是外人似的,哪里像有什么血缘关系。这使得父母很伤心:自己辛辛苦苦在外挣钱、竞争、拼搏,结果孩子倒成了人家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哈洛博士设计了一个实验,他先做了两只假的母猴,其中之一是用金属做成的,身上有一个可供幼猴吸奶的装置;另一个是用绒布做成的,身上并没有可供幼猴吸奶的装置。当幼猴与这两个“母猴”呆在一起时,可以发现幼猴除了想吃奶的时候才与金属母猴在一起以外,大部分时间里喜欢紧紧地搂住绒布母猴。原来,这是因为绒布母猴更温暖、更可靠、更像真母猴的躯体!事实上,有奶并非都是娘,猴子还需要肌肤的接触和安全的依恋。
哈洛博士的实验告诉我们:动物除了生理的需要以外,还需要安全与情感,那么人类更是如此,而且众多的研究都指出:0—3岁是安全感与依恋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甚至是不可弥补的时期。这个时期谁能给孩子提供安全与情感的支持,孩子就与谁建立亲密的关系,而如果这个时期的孩子在这些需要上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就可能对外部世界变得担忧、疑虑重重、不信任,甚至恐惧与敌对,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与带他的爷爷奶奶更好,也是为什么全托的孩子总显得与父母有些距离,而且这个距离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甚至带到,孩子今后自己的人际交往中。
所以,如果要想孩子在人际能力上发展良好,首先要让孩子对外部世界有信心,热爱外部的世界,并愿意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而这最重要的开始就是亲子关系。如果连亲子关系都无法建立,又如:何发展以后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众多的关系呢?
现在有很多大城市在开展孤残儿童寄养的话动,也就是将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寄放到普通的家庭中去抚养,政府给这些寄养家庭一定的补贴,希望这些孩子能得到亲情,在人格上得到比较健康的发展。不能说福利院里的生活条件不好,其实很多福利院里的吃、穿可能比普通家庭还好,可这些孩子却明显表现出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运动、语言等的落后,而这绝不是单纯的先天不足造成的。
那些寄养的孩子进入家庭后,语言、动作、自理等能力都能在一定时间中发展起来,但惟独人际能力却始终不强,而且不管寄养的父母怎么对他们好,他们始终都警惕着,总会露出不信任、怀疑的表情,在行为上也常常很见外似的,弄得寄养父母很是伤心。而如果3岁之前就寄养出去了,情况就好了很多,不仅能自然地称呼寄养父母为爸爸、妈妈,而且还表现出亲昵的举动。如此的不同,就是因为早期依恋的原因。
因此,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人际能力,那么就给予孩子早期的关爱吧:每天的亲吻、抚摸、拍打,即使是责罚。让孩子能天天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让孩子相信在需要的时候总是有父母在身边吧!这样的时间“浪费”是绝对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