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李白的文学常识吗?

2025-01-01 15:38:2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李白的生平 作者:杨世明

李白是紧接着陈子昂把唐诗推上高峰的伟大诗人。他的出现,促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他在诗歌上创造性的成就,把屈原开启的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推上了新的高潮。李白的诗歌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李白( 701~762),字太白,行十二,绵州彰明(今江油)人。关于他的生卒年及出生地,颇多异说,由于文献所限,看来短期内很难取得一致结论。学术是学界之共业 ,本着人人平等,服从真理,探讨尚可继续深入下去。不过上述问题不会改变一个基本事实,即:不论怎样,李白在蜀中生活了二十多年,而且这二十多年正是他的生长期,他的“文化基因”可说完全接受于蜀,而其气质性格亦形成于蜀,因而,我们说他是蜀人,按照通例,似可无须争辩。生前有集,已佚。北宋宋敏求辑有《李太白集》三十卷。清王琦辑注之《李太白全集》最通行。今出有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校注》等。《旧唐书》一九○、《新唐书》二○二有传。
首先有必要清楚了解他的生平经历与创作。
他的一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蜀中成长时期(701~725

这是他发蒙、读书、访学、修身、练才、立志的时期。“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十五游神仙。”(《感兴》)他自己所说的这些话,反映了少年李白的勤奋。大约在十八岁左右,他更隐居于家乡之大匡山,潜心研读,并依盐亭隐士赵蕤学习。年二十,文坛大手笔苏頲由礼部尚书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寮日:‘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上安州裴长史书》)此后,他又曾游成都,入峨嵋山,又与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养奇禽千计。约在二十五岁,为了实现“四方之志”,他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江出峡。从此他步入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天地,开始了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的人生里程

在这一时期,他既吸收了丰富而深广的知识,培养自己具有广泛的才能,又确立了宏伟不凡的抱负。他学习的内容,相当广博,但最醉心于道家及纵横学。他从道家那里学来秕糠尘俗、遗世独立、追求自由的精神,从纵横家学习奇诡超常、通权达变的作风。他又好任侠,养成嫉恶如仇,轻财好义的个性。对儒家学说,他取其济世利民,而扬弃其拘执经典、墨守礼法。他不仅擅长诗赋文章,又习剑术,好游仙,通养生。他心目中最景仰的是家乡的大赋家司马相如,因为司马相如能以卓越的文才,受知遇于明主。这种认识决定了他一生不屑于伏首场屋,而欲以逸才名动公卿,“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作帝王师的价值取向。他自比为超越凡鸟的大鹏,这种抱负成了他一生惊世骇俗的人生追求的动力。

他这一时期的著作留传下来的不多。五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现存最早的诗作: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中写景清幽绝俗,与仙境仿佛,自然渲染出戴道士的尘外高致,抒发了诗人无限倾慕之情。这是初作,出手不凡,显示出诗人才气惊人。他二十二岁在成都写的《登锦城散花楼》也很不错: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搂。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此诗描绘了古乃定部明丽富艳的气象,表达了诗人初至大都会的喜悦心情。这以后,他写了《登峨眉山 j》,赞美这如画的仙山,表明自己要寻仙学道,追求长生。长生之愿当然不能实现,但峨眉给他留下的印象大概是很深的,直到晚年他在诗还提列故乡的这座名山。而且他离蜀出峡时也恋恋不忘峨眉的月: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最擅长绝句,这是他七绝的首篇,里面一连用了五个地名,却无堆砌的痕迹,仍显得自然浑成,可见其用笔的高明。

【交游婚娶及初入长安时期

开元十三年,季白出峡到了江陵,在那里结识了道教有名的人物司马承祯,受到了夸誉,他乃写《大鹏遇稀有鸟赋》以自喻。接着游江夏,泛洞庭,乡友吴指南死,白不胜悲哀,乃权殡湖侧。继游金陵、扬州、会稽。在扬州“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魂公子,悉皆济之。” (《上安州裴长史书》)两年后,再回江夏,丐贷为吴指南营葬。然后北游方城,南憩安陆。开元十、五年,李白二十七岁,在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定居于此。次年春,曾至江夏,送孟浩然游广陵。十八年,离安陆首次入京,隐居终南山,以求君主延顾,未能遂愿。二十年夏离长安,东游梁宋,仍归安陆。二十二年尝至襄州结识韩朝宗,又北游洛,与元丹丘隐嵩山,上太原。二十四年到了东鲁,寄家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眄会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中间曾游洛阳、巴陵、南阳。天宝元年,名噪一时的李白由于玉真公主(玄宗妹,道教信徒,号持盈法师)的推荐,引起玄宗的注意,诏其入京。得到消息后,李白将子女安置在南陵(今安徽安陵县),满怀信心地再次到了长安。

李白这一时期的主要活动是漫游和交友。他的目的很明确,他曾说:“……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上安州裴长史书》)他又“谓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可见他漫游也好,交友也好,甚至隐居也好,都是为了表现自己,扬誉朝野,耸动人主,以图大用。他结识的人的确不少,如玉真公主、卫尉张卿(张说之子张垍)这类贵戚,韩朝宗、裴长史这类方面大吏,司马承祯、元丹丘这类有名的道教隐士,孟浩然、王昌龄这类有名诗人,他们对于李白的荣显都起了较大的推挽作用。由于这样,李白才为玄宗所知。正如独孤及说的:“曏子之入秦也,上方览《子虚》之赋,喜相如同时。由是朝诣公车,夕挥宸翰。” (《送李白之曹南序》)又李阳冰亦云:“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草堂集序》)以一布衣而受人主礼遇,确乎罕见,李白为达到这一目的,花费了十六年的光阴。十六年,不可谓不长,如果李白走科举的路,凭恃他的才能,也许要不了这么久,早巳接近玄宗了,但他不愿那么做。他是大鹏,不是凡鸟,他常以司马相如、管仲、乐毅、范蠡、鲁仲连、张良、诸葛亮、谢安等不世出的人物自拟,既然对自我价值有这么高的期许,他在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方面,也不得不异于庸众。这正如他所景仰的司相如所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夫非常者, 固常人之所异也。(《难蜀父老》)其实这条路是非常艰难的。我们看他的《上安州裴长史书》,可知他曾遭到“众口攒毁”,遇到了不小的阻力。由此也就明白他初次入京,无功而退,是很自然的。可是李白的伟大就在于他不仅有非常的抱负,还有非常的自信,非常的奋斗精神,绝不后退,于是他终于在天宝初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快意地再入长安。

李白在这一期间创作的诗歌,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都大大超越了蜀中时期。他不仅在创作题材上有了很大的开拓,而且在艺术上已经显示出鲜明的个性。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他随着江水冲出了三峡,看见一个广阔奇异的新天地时,写出了不少山水诗。如《渡荆门送别》:

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虽然看诗题是为送别而作,实际上却是写自己离乡出峡的感受。颔联写景壮阔,反映了诗人激动奔放的胸怀,向来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媲美。尾联很自在,细昧之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故乡深沉的爱。

此后,随着他的行程,他还写了像《秋下荆门》、《望庐山瀑布》、《横江词》、《太原早秋》、《东鲁门泛舟》、《游泰山》等诗,表达了他对不同地域山川景色的喜悦之情。其次,他还写了一些爱情题材的诗,如《乌夜啼》、《杨叛儿》、《长干行》、《江夏行》等,这些诗看得出受有西曲的影响,这应是他漫游中向民间文学吸取了滋养的结果。这些诗缠绵婉转,一往情深,十分动人,既表现了诗人对妇女的同情与尊重,也反映了诗人自身丰富细腻的情感,说明李白除了豪迈与旷达外,也是深有至情的,正是侠骨柔肠,刚柔兼具。他这时写的一些咏怀之作就表达了胸怀豪放的一面。如《嘲鲁儒》通过对腐儒的讥嘲反映了诗人济世经国的大志,而《襄阳歌》、〈江上吟〉等则抒发了壮志难酣的郁愤,他在诗中渲泄的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反映了追求人身价值遇到障碍时的牢骚和旷达。试看《江上吟》:

木兰之绁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
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如果了解李白的为人,便会意识到诗中的置洒载妓,并非颓废;鄙弃功名,亦非真意,歌颂屈原的不朽才是本怀,因此诗作仍在肯定自己。由此可以窥见李白在逆境中奋进而痛苦的心灵。另外他的赠友诗也坦露了自己的志趣,如《赠孟浩然》诗实际反映了李白“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高洁。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又可以见出他是多么珍重友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待诏翰林时期 (742~744)】

李白既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奇白风骨,呼为谪仙人。”(魏颢《李翰林集序》),“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孟棨《本事诗·高逸》)此时李白被置翰林院,待诏供奉,未授正式官职。开初,玄宗慕其文名,礼遇甚隆,“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可是“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在天宝三年,李白离开了长安。他供奉翰林实际不到两年,离京仍是白身。他多年梦想的“愿为辅弼”的宏图破灭了。

虽然仅有两三年多,李白在京期间,心潮升涨跌落,感情喜乐哀怒,情绪的变化是很剧烈的。他这时的一些作品正反映了这种变化。他初入翰林、颇受器重,据说他曾制《出师诏》、《和蕃书》、《宣唐鸿猷》诸文,玄宗许以中书舍人 (见魏序及刘全白的《碣记》),但上述诸文今不存,难辨事实之真伪。他入宫曾制《清平调词三首》,《松窗录》记其本事,向来作为佳话流传。诗确是写得很出色: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据《本事诗》说,太白还应诏写作《宫中行乐词十首》 (今存八首),也是笔不停挥,顷刻立就,有如宿构。今录其二: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搂巢翡苹,珠殿锁鸳鸯。
选妓随雕辈,征歌出洞房。宫中谁第一 ? 飞燕在昭阳。

以上几首诗,写得浓艳华贵,风流旖旎,清新俊逸,自然天成,深合宫词体段。不过实际上李白只被当成文学弄臣,这倒非其初衷。他是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但是玄宗并没有重用之意。他此时内心很悲哀,《古风第十五》似乎就是此时所作: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
再加上无端受到谗毁,他愤怒了。他决心离去,以待时机。《行路难》三首表达了此时复杂的感情。今选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筋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极度苦闷中,本来嗜酒的李白更纵情酣饮,他是希望在酣醉中忘怀一切不快。他的《月下独酌四首》之一说: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只有明月才可以为自己作伴,可见李白多孤独,他承受的压力有多大,环境多么黑暗!他只得离去。但他绝不相信自己的价值永无实现之日,他要养晦待时。他在《梁甫吟》中高唱道:“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堄屼当安之?”诸葛亮未遇时好为《梁甫吟》,李白认为自己也像未得志的诸葛亮,也像未遇文王的吕望,未受汉高祖重视的郦食其,叩帝阍而不得的屈原,可见他仍然焦灼地期待着明主以后会理解他,重用他,俾得风云际会,一层宏图。这种兀傲不屈的精神颇似屈原:不屈伏于小人,但忠于君主,绝不停止积极事功的追求,甚至这种追求在遭受打击下更强烈了。这种心态,已经种下他日后误从永王李璘东巡的因。对统治集团的幻想,终使他后来落入更大的悲剧之中。

【离京东游时期 (744~755)】

李白出京这年是四十四岁。他首先东游洛阳,在那里会见了三十三岁的伟大诗人杜甫。两人像有“宿缘”,定交即亲如兄弟。接着他到陈留,又到汴州,与杜甫及另一大诗人高适相遇,三人同登吹台、琴台,纵猎大泽,饮酒赋诗,相得甚欢。杜甫与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友情更为深挚。不久高适分手,李杜同游东鲁,同访名士李邕。之后李白又往齐州,请高天师为授道篆,然后他南下吴越,再往来于金陵、扬州、庐江一带,约数年之久。然后又北返东鲁,再西游梁宋。由于许氏夫人早死,他在梁园娶宗氏女。约在天宝十一载曾北游幽蓟,对当时边塞形势深表关注。次年返梁宋,又南游宣城、金陵等地,对时局颇为忧虑。

这段时间李白漫游各地,看似潇洒,其实内心很苦闷,很不平静。他既对社会现实深为不满,又为不得实现抱负而焦急。像《梁园吟》、《鸣皋歌送岑使君》、《赠从弟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相距西京》等都表现了这种复杂的心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对朝政的腐败及小人的猖狂表示出极大的义愤:

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人生飘忽百年内,
且须酣畅万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学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黄金散尽交不成,
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与君论心握君手,
荣辱于余亦何有?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君不见,李北海,
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这里不仅讥嘲以斗鸡而得幸的小人,还讽刺以开边衅升官的哥舒翰,更为李邕、裴敦复无端被李林甫杀害而感伤。奸佞得志,正人受谤,孔子在世亦不得施展才智,整个世风腐败污浊到了极点,诗人愤懑之余真想隐居。《将进酒》干脆鼓吹及时行乐,其实倒是透露了他在失意后对事功的追求更为执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而就在这种苦闷与彷徨中,整个社会卷入更大的灾难之中:安史之乱暴发了。

【避乱及流亡时期(755~762)】

最高统治者腐化贪暴的行为很快结成了苦果,安禄山终于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发动叛乱。乱军南下,连陷两京,唐王朝岌岌可危。此时李白由宣城奔至当涂,再巾仰剡中避乱,不久又到庐山,隐居屏风叠以观时局。肃宗至德元年 (756年)冬,镇守江陵的永王李璘擅自引兵东巡,过庐山时慕李白高名,再三邀之入幕。李白虽已五十多岁,壮心犹在,接受了邀请。谁知李璘有割据野心,兵至金陵、润州,便遭阻击。李璘全军溃败,自身也被杀。李白在战乱中只身西逃,至浔阳自首,被拘狱中,后以崔涣、宋若思等人为之洗雪,乃得出狱。年底长流夜郎。大约在乾元元年(759年)春抵四川奉节时,获得赦免,旋即东下江夏,以后流连于宣城、金陵之间。上元二年(761年),白已六十—岁,闯李光弼拆帐出征东南,他还请缨讨贼,以病不果行。乃往依当涂令李阳冰。宝应元年代宗即位,诏授左拾遗,未赴官而卒。李白终身仍为白衣。

李白是一个对国家人民永远都怀着热诚的赤子,就是在自己被弃置,不得不避乱隐居的情况下,而当一旦有报国的机会,他也会挺身而出。他又太少机心。他之误从永王,以此也。功名追求太切,恐怕也有关系。所以一当李璘招邀,他便认为“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时机到了,决定出山。他把自己比为高卧东山的谢安,要拯救苍生于乱世。他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选四)可以反映他这时的激动心情:
山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试取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由诗可知,李白初衷是拥戴永王经营南方,以江东作重镇,讨平叛军,西归长安与“二圣”相会。李白丝毫没有拥永王叛乱自立的的意思。可是李白毕竟太天真了,以至成了同室操戈的牺牲品。自己的匡济大志又一次破灭,他非常痛苦。他在自传性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曾叙述当时的形势和遭遇:

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草木摇杀气,
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仆卧香炉顶,餐霞嗽瑶泉。门开九江转,
枕下五湖连。半夜水军来,寻阳满旌旃。
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徒赐五百金,
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反谪夜郎天。

除了因永王已成叛逆,不得不把他的再三敦请说成“迫胁”,其他叙述都是真实的。但李白的确是很达观的人 ,所以一旦他被赦免,得以东返,又快意忘忧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而且他仍是那么关心国家人民的休戚。乾元二年襄州出现兵变,他写了《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司马将军歌》等诗,反映战乱造成的灾祸和歌颂平叛的胜利。上元初他在豫章 (今江西南昌市)眼见征兵支前,他又写了《豫章行》,既同情人民,又鼓励讨贼,这种态度同当时杜甫的立场完全相同。就在上元二年他身体己渐衰弱时,听说李光弼出镇临淮,他还写诗表示请缨从军,以尽铅刀一割之效,可见他匡济之心无时或减。他在临终前作歌叹息道: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石 (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临路歌》)
他追求一生的抱负没有实现,但他仍然心雄万夫,认为自己还是一只“大鹏”。他认为他的遗憾,世无孔子,没有谁能理解。在封建社会,文学虽然早巳被人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要实现政治抱负,却非要作大官不可,文学只是政治的附庸。但李白没有料到,“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他政治上没有成功,记录他一生执着追求的诗歌,却使他永垂不朽。

回答2:

  李白 (701—762年),唐朝,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回答3:

李白 (701—762年),唐朝,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回答4: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回答5:

【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主要作品】
客中作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静夜思 将进酒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送友人 登金陵凤凰台
月下独酌 清平调 其一 清平调 其二
清平调 其三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春思
赠汪伦 梦游天姥吟留别 金陵酒肆留别
关山月 子夜吴歌 长干行
蜀道难 长相思 其一 长相思 其二
行路难 玉阶怨 赠孟浩然
渡荆门送别 怨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但是如果你要中考的话只需要知道:李白 唐 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