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普通话就是“官话” 一般性每个朝代所用的官话都是他们都城人用的方言
唐宋时期,即使在北方,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差别显著增大了。富丽堂皇的唐诗中,已经采纳了一些当时的口语。唐朝开始,江南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江南的苏州吴音也成为南方雅言的一种通行语。由于政治中心在长安,长安话属于中原话。因此,长安雅言也是北方雅言的标准音。到了宋代,汉文更出现了口语化的倾向。著名的大思想家朱熹的弟子所编的《朱子语类》,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朱熹使用宋代口语讲授和谈话的原貌。这证明即使像他那样文化修养很高的士人,尽管还是用古文写作,但平日的言谈,甚至讲授儒家经典,也已经不可能像六七百年前的北方庶民那样,“其辞多古语”,但他作为“读书人”,说的还是洛阳话。 及至南宋,首都建在临安,因此,临安雅言也成为标准音的一种。临安雅言属于吴语,但是临安雅言中有很多中原话的痕迹,直至今天的杭州话也有中原话的痕迹。
宋代的官话是河南话。宋都在开封,所以开封音就成为宋元明所称“宋音”、“雅言”或“中州音”
西汉通语关中话
东汉则迁都至现在的洛阳一带,当时的“洛语”则上升为了官话。魏晋继承东汉。
西晋,东晋,南朝作为汉人的正统王朝,传承了中原的优秀文化,繁盛一时,史称“六朝文化”,而当时“南染吴越”的金陵音也就是中国的官话。
隋唐的首都都在关中西安一带,故而华夏正朔再次北归。金陵音与长安音则形成南北两大正统音系,最终长安音占据了上风。
作为“再造华夏”的一个部分,朱元璋诏修《洪武正韵》,以宋朝中原雅音为正,事实上以南京一带的方言为基础,这就是明朝的官话。
清朝,北京迅速的被胡化。北京内城居住的满人贵族本来根本就不会说汉语,后来鹦鹉学舌的说中国的官话,但他们口中的汉语,已经完全丧失了入声,并且有了翘舌和儿化音。这些都是满人阿尔泰语系的特征。这种北京的内城话最终蔓延到了整个北京,到清朝中后期,这种方言最终战胜了作为明朝官话的下江官话,成为清朝的官话,乃至现在普通话的基础。
语言无外乎两种,口语和书面语。我想不管在哪个朝代书面语都是通用的,都是共同能懂的。
现在说的就是口语。新中国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
在以前的年代,由于民族融合不像现在这样丰富,民族交流也没如今这样的广,所以语言也没有什么强制的统一。
封建时代的语言大都是有一种共同语言,比如春秋时候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雅言以洛阳雅言为标准。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北方以洛阳雅言为标准音,南方以建康雅言为标准音。洛阳雅言属于中原话,建康雅言属于吴语。
从唐代开始,民族开始融合交流,语言也越来越丰富。
如楼上所说,唐宋后,长安雅言是北方雅言的标准音,而江南的苏州吴音也成为南方雅言的一种通行语。
那时的普通话就是“官话”,一般每个朝代所用的官话都是那一个朝代都城所在的地区用的方言。
宋朝时期的官话,与今日得普通话差别很大,这点只要随便查查广韵,或平水韵之类的韵书就可以知道;反倒是闽南语保留了大量的唐宋古音,这由在朗读诗词的时候,一些普通话无法成韵的韵脚,在闽南语中都是成韵的可见一斑。~
唐代以首都长安话作为标准音。宋代在《唐韵》基础上,制定《广韵》。元代则以首都大都话为标准音。入声消失始于宋末元初,蒙古人占领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元朝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编制了《中原音韵》,借以取代原来的《广韵》,掺杂了许多蒙古语的特点,特别是将入声分派到其他三声,导致北方话声母结构迥异于古汉语,无入声、无浊音,总体以高音为主。